第1章 大地之愛平民情懷(序)(2 / 3)

馬仲科的人生經曆豐富堅實,生活得很充實,很坦然,無怨無悔。他把自己的青春年華獻給了西藏人民,他的相當分量的有關西藏生活的作品,沉進了他那熾熱的赤子般的深情,在他抒寫寄情的曆史文化景觀和世俗生活的獨特感受中,融進了曆史學、社會學和哲學的深邃思考,並把這一切升華為更新穎更鮮活的形象,使雪域高原浸潰了純其壯麗的色彩,使作者的情思與廣大藏族人民的情感融合在一起,產生了不同凡響的藝術效果。同樣,他以散文、詩歌等大量篇幅所描寫的劉家峽水電站工程及其建設者的英雄形象,將其真摯無私的愛心浸透在濃烈的文化底蘊之中,浸融出一片又一片靈動美妙的詩情畫意,給人以精神的提升,美的享受和生存價值的啟迪。讀者徜徉在他豪邁動情的傾訴之中,由衷地和作者一起縱情歌唱祖國,歌唱建設者們豪邁的英雄氣概,歌唱社會主義的獻身精神,從而湧生出一種為人類幸福而戰鬥一生的內在力量。

馬仲科經曆了風霜雨雪的磨礪,在顛沛坎坷的人生道路上有過沉浮,但他用一顙丹心護衛著戰士的榮譽和人的崇高,他不伴地跋涉前行,獲取了豐富的人生智慧和生命的體驗,建立起澄明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獲取了對人生和生活意義的深刻認知。文品是人品的折射,這不僅顯示在馬仲科的純文學作品中,更反映在他的那些政論性的文章中。在這類文章中,他講政治、講正氣,講思想道德修養和作風建設,講做人的準則,辦事的原則,處世的道德規範,這些看起來都顧理成章,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卻不那麼簡單。他體現的是一種嚴謹的科學態度,無私無欲的敬業精神和理性的審美判斷。這些文章的針對性很強。滾滾而來的商業主義大潮加速著社會世俗化的進程,使道德價值受到輕視和消解所謂解放感情,遠離政治,消費當下,作為時髦的生活方式浸入公仆群體;文化圈內欲望化、鄙俗化的傾向越來越遠離嚴肅人生的道德規範和精神家園。有的以新曆史語境下多樣化探索和滿足市民大眾化消費的名義,以犧牲文學的崇高使命作為代價,拋售大置的文藝垃圾,戕害著廣大讀者尤其是青少年讀者群體的身心健康。有良知的、負責任的作家,都在密切關注人的生存狀況,並在創作中為人的生存注入道德理想的維度,以此喚起人們對美好理想的憧憬,並為之獻身。馬仲科正是這樣的嚴肅作家,他深知筆墨當隨時代的道理,作家應當是時代的謳歌者,是高舉先進文化火炬的先行者,優秀作品應當具有當今時代鮮明的印記。他也深知現實是文學的土壌,文學離開了時代和腳下的土壤,遊離於時代主流之外,其活力和價值就會衰微,其作品將會使讀者茫然乃至失望。馬仲科的文章以其品位弘揚正氣以其高雅張揚主旋律,在當今文壇正氣缺失的情況下,真是難能可責。他敏銳地觀察著層出不窮的新生事物,重視瞬息萬變的社會現象,並把這些作為曆史長河中的浪花,放在時代深層結構中去體驗,觀察,找出社會的軸心,即人民活動的精神內核,加以多層次多角度的展現。這種展現似滴水映日,每每透射出時代人生的社會焦點和文學的重量投射。人民的囑托,正義和良知始終伴隨著馬仲科寫作的曆程,他的作品本色證明著人民永遠擁有自己的理想、力量、智慧和尊嚴,同時也在證明,文學隻有沐浴了生活和時代的陽光、風霜,才會有力量,才會有錚錚風骨。而道德情操和精神內質缺乏的作品,很難感動讀者,更無法獲得讀者的共鳴。福克納這樣說過:“作家和詩人的特殊光榮,就是振奮人心,提醒他們記住勇氣、榮譽、希望、自豪、同情、憐憫之心和犧牲精神。”馬仲科正在以自己的文學實踐證明著一個嚴肅作家和詩人的特殊光榮。

馬仲科是一個才情並茂的作家。《遠眺珠穆朗瑪》四十餘萬字的作品,涉獵範圍廣,內容涵蓋量大,論世事長短,話曆史滄桑,思人生得失,抒人間豪情,精短的篇幅涵納著豐富的知識,熟練的技巧使描寫對象躍然紙上,栩栩如生。朱熹有言:“泛觀博覽,後歸之約。’’意思是說,沒有苦讀勤學的功夫和博覽群書的雄厚基礎,無從歸納出令人深思而簡明扼要的道理。馬仲科博覽群書,通達古今;論事行文章起典從,縱橫捭闔,這就使他的文章具有很好的知識性、可讀性、趣味性和文化價值。譬如許多曆史文化遺存在書中都有簡要翔實的論述,並能從曆史的淵源揭示中華文化發展的脈絡趨勢,對祖國的名山大川文化景觀皆能以豐厚的曆史資料言證。知識的豐富和資料的珍貴,使讀者可以隨處拾珠。誠然,從題材上看這部著作似覺無新奇之處,然而可貴的是,作者謀篇立意都能自出機抒,展示新的意韻,提出新的思想見解。對許多人們耳熟能詳的曆史文化遺存和現代生活的印記,都能扶微探細,自成一說,表現出學人的嚴謹和飽含文化含量的審美意趣。在這些文章裏,讀者總是能讀出別一番思想內蘊,讀出作家的創新意識。豐厚、精細、從容委婉的敘述,優雅的抒情格調,純淨的語言和樸實的意象,無不顯示出作者的藝術才情和謀篇綴章時的智慧和認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