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嫩草寸心(8)(1 / 3)

俗話說得好,尊重別人是尊重自己。一個失去自重的個人是沒有希望的。

“發愁”與“發憤”

某青年工人,平時對自己要求不嚴,不愛參加政治學習,工作不負責任,得過且過還經常遲到早退,上班時間串崗溜號。結果在廠裏優化勞動組合時,變成了待崗人員,因而憂心忡忡。後來經領導、同誌們的熱情幫助教育和自己的認真反思,他認識到愁不出什麼名堂。於是他轉變觀念,變“發愁”為“發憤”,並經過自己的辛勤努力,終於重新上崗,成為一名合格的工人。

在困難麵前,是“發愁”還是“發憤”,這代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精神狀態。“發愁”是向困難低頭,在困難麵前軟弱的表現;而“發憤”則是努力和困難抗爭,用刻苦發奮的精神為實現自己的目標鋪平道路。

眼下隨著現代企業製度的進一步深入和完善,以及企業用工製度的改革這對我們每一名職工來講,都是一次實實在在的考驗和機遇。如果一遇到困難不積極想辦法創造條件去解決,隻是“發愁”,那就會影響自己的思想情緒,抓不住機遇。相反,就會最大限度地調動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好機遇就不會從自己身邊溜走。為此,願我們每一名職工,在改革的大潮中發揚主人翁的精神盡主人的義務遇到一些具體困難時,切勿怨天尤人,愁腸百結。而要發憤圖強,勇做學習、工作和生活的強者。

領導幹部要常憂“德之不修”

孔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徒,不莕不能改,是吾優也。”孔子為了使自己有較髙的道德修養,確實下了很大的功夫。他不但“見賢思齊”,“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而且“自省”得十分的勤,每日“三省吾身”。

雖然孔夫子的道德標準與現代文明社會的道德標準有一定的差距,但他憂“德之不修”的精神,非常值得當今各級領導幹部學習和效法。因為一個人的優秀品德不可能在短時間形成,而需要長期的鍛煉和養成。

作為一名領導幹部,德無才不行,有才無德也不行,無德無才更不行,必須是有‘有才,德才兼備,而且德是第一位的。如果沒有才,是個人能力水平問題,那就沒有為人民群眾辦實事辦好事的服務本領;如果沒有德,是個思想品行問題,那就沒有踐行“三個代表”的熱情和行動。

那些腐敗分子,正是由於德之不修而步入歧途並造成千古之恨的,終究被法律釘在了曆史的恥辱柱上。所以,凡是當領導的,都要先做好人,再做好官,一定要把自身的道德修養放在重要位置,時常注意做到“慎獨、慎微、慎權、慎欲,自省、自重、自警、自勵”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名受到人民群眾擁護的德才兼備的好幹部。

坐車的要想著走路的

1949年的一天,賀龍元帥乘坐的一輛吉普車,在山西省榆次至平遙的公路上奔馳。路上,常常遇到三五成群馱著瓦缸的馬幫。騾馬看到汽車,往往驚得亂跑亂撞。這樣,受驚的騾馬就會弄翻馱子,碰破瓦缸。每當遇到牲口,賀龍元帥就招呼司機遠一點停車,然後叫身邊的同誌下車幫助老鄉牽住馬籠頭,讓車緩緩開過,保證瓦缸的安全。賀龍元帥教育身邊的同誌說:“坐車的要想著點走路的,可不能亂衝亂闖!”

時下,一些駕駛員在行駛途中,正缺乏“坐車的要想著點走路的”的意識。有的經過村莊、集鎮時,不按規定的時速行駛;有的在超越行人、車輛時,不按規定鳴喇叭示警;有的在公路上遇上趕牲畜的,用連續按喇叭、轟油門的辦法把畜群分開,甚至撞死家禽還駕車逃跑。這些都是駕駛員職業道德不良的具體表現,也是肇事的原因之一。

為了確保行車安全和自己及他人的幸福,請開車的、坐車的,尤其是領導幹部,時時處處心裏要裝著人民群眾,在行車途中多想著點走路的,千萬不要開快車兜風和耍威風。

和諧是社會穩定發展的基石

和諧是事物發展的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條件之一,是一個社會賴以生存和穩定發展的基石。

和諧是一個人實實在在地做人做事時所追求的理想目標,是能夠看得見摸得著的。和諧二字的基本含義是配合得適當和勻稱。理想的和諧社會主要表現在人與人相處的和諧關係上。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將“人和”看得比“天時”、“地利”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