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是李嘉誠在這裏仍不能學手藝,因為莊靜庵有規定“凡是新學徒不經三年時間不能修表”。雖然這裏沒有很嚴格的等級觀念,幾位師傅對新來的他也極好,但他仍然隻能當一名推銷員,推銷鍾表。
每天,他要帶著剛進店的各式進口手表,到香港各地去上門推銷。他需要靠自己的雙腿,從香港島走到九龍,再從九龍走到新界,他好像又回到了當初剛踏入社會到處找工作的時候,香港的淺水灣、深水灣、鳳凰徑、太平山、上環、中環、銅鑼灣……幾乎所有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跡。無論是建在半山上的高樓還是英式建築,低矮的民房或各式酒店,他都曾在烈日或暴雨下頻繁光顧。
香港的街道小巷,對這時的李嘉誠來說,早已了如指掌。
也正是在這個時候,他對香港開始更加了解。他同樣了解到,如果不能熟練掌握英語,他的推銷之路總會受到限製。要想把那些昂貴的瑞士手表,推銷給戰後重新變得趾高氣揚的英國人,流利的英語是必須的。否則不但無法推銷成功,有時還會遭到對方的辱罵。
白天在表店工作,晚上的時間還是自己的,李嘉誠開始利用晚上的時間學習英語。他此時雖然年輕,社會地位低微,但他骨子裏有不屈的傲氣,他渴望成功、出人頭地,希望能像舅父那樣,像那些茶樓喝茶的“大粒佬”(大老板)那樣,將來幹一番事業。除了英語,他也學習其他知識,希望能自學完中學課程。
他拚命地背單詞、學句子,然後再通過在外麵反複的實踐和練習,很快他的英語就突飛猛進,尤其是口語更加熟練。這為他以後能用英語成功做生意打下了基礎,流利的口語,幫他創造了無邊的財富。
李嘉誠有強烈的求知欲,但他卻為買書而發愁,如果沒有課本他怎樣能學習呢?雖然有鍾表店的薪水,但他既要維持全家的生活,又要保證弟妹的學費,再用來買書就花費太大了。他終於想到了一個好方法,買舊書!
當時有很多中學生,把用過的教材當做廢紙賣掉,或者當做垃圾丟掉,有書店專門做舊書生意。李嘉誠就去買這些舊書,花一點點錢,就可以買來半新的教材,仔細看完後又可以賣還給舊書店,這樣又能買新的舊書。既學到了知識,又省了錢。
後來當成功後的李嘉誠再談起當年買舊書的事,言談表情比賺了幾億港元更加興奮。他當初的“小智慧”是逼出來的,但也正是由這些小事,看出了少年時的他,就已極具商業頭腦。
李嘉誠一麵學習,但在鍾表店的工作一樣出色。他雖然去的時間不長,但對各類鍾表了如指掌,推銷時口才伶俐,懂得察言觀色,是店裏最優秀的推銷員。
當年與李嘉誠同在高升鍾表店共事的老店員,在回憶時說道:“嘉誠初來高升店,是年紀最小的店員。開始誰都不把他當一回事,但不久都對他刮目相看。他對鍾表很熟悉,知識很全,就像吃鍾表飯多年的人,誰都不敢相信,他才學師幾個月。”
當時很多人都認為,李嘉誠會在日後成為一個能工巧匠,做一個出色的鍾表技師,也能做個出色的鍾表商,但誰也沒想到他日後會那麼顯赫。
1946年初,當17歲的李嘉誠在中南表店做得步步成功,即將有機會成為真正的技師、學到一門手藝時,他卻提出了辭職,離開了鍾表店。
同事們都感到大惑不解,李嘉誠是老板的外甥,又是一個不可小覷的叻仔(有本事的青年),在中南表店工作前途不可限量。他為什麼要離開呢?
而且他去的並不是什麼大公司,而是一間名不見經傳的小五金廠。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他這為的是什麼?
他們所不知道的是,李嘉誠從來就不是一個安於現狀的人。如果他能夠安於眼前,隻看到鍾表店的“前途”,那麼當初他也不會離開春茗茶樓了。
李嘉誠想另謀新職的想法遭到了母親的反對,莊碧琴認為,李嘉誠在舅父的鍾表店裏終於穩定下來,日後又可以學到能夠受用一生的手藝,為什麼這麼不安分。他想另謀職位的想法,未免太幼稚了。
李嘉誠把自己的辭職想法告訴了舅父,莊靜庵考慮之後同意了。莊靜庵對他說:“人各有誌,不可強勉。既然你有另謀生路的想法,就索性天高任鳥飛吧。作為舅舅,我當然希望自己的外甥有一天能鵬程萬裏。不過,萬一將來你謀生並不如意,還想回到我的中南表店,隻要你說句話,我隨時都雙手歡迎。為什麼?就因為我看準了你阿誠不是一個胡鬧的孩子。”
舅父給了李嘉誠信心,李嘉誠終於得以離開表店。而李嘉誠離開前,也向舅父提出建議,勸他不能隻將眼光放在修理鍾表和推銷進口表上,以舅父現在的技術,足可以自己試著製造鍾表。莊靜庵沒想到隻做了一年的李嘉誠竟然就有這種想法,而且已對鍾表行業看得這麼透徹,對他出外獨立謀職更有信心了。李嘉誠有眼光,有想法,是不可能永遠跟在別人後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