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長江實業參與地鐵遮打站、金鍾站的上蓋興建權競投。當時得標呼聲最高的是置地公司,中區一向是置地的“老巢”,置地對此次項目誌在必得。
競投地鐵項目
1976年,長江實業年經常性利潤5887萬港元,資產淨值5.3億港元,擁有地盤物業635萬平方英尺。李嘉誠在地產業實力漸雄,名聲漸響。
不過,當時李嘉誠並未被傳媒和業界視為地產巨子、商界名人,在他們眼中長江實業隻是間中型地產公司,“五虎將”中的平凡一員。
地鐵工程是當時香港最浩大的公共工程,整個工程預計用時8年,需耗資約205億港元。首期工程由九龍觀塘,穿過海底隧道到達中環,全長15.6公裏,共15座車站,耗資約56.5億港元。地鐵建設的資金來源,主要是由香港官方擔保向銀行獲得各類長期貸款、地鐵公司通過證券市場售股集資,還有地鐵公司和地產公司在聯合發展車站上蓋物業時的利潤充股。
地鐵中環站和金鍾站,是客流量最大、最重要的兩個車站。中環站是地鐵首段的終點,處在全港最繁華的銀行區;金鍾站是穿過海底隧道的首站,又是東支線的中轉站,附近建有很多著名建築,與中環的銀行區咫尺之距。
當時人形容,中環站與金鍾站,就像雞的兩隻大腿,其上蓋建成後將成為地鐵全線最贏利的物業,所有地產商莫不“垂涎三尺”。
李嘉誠也為這樣的工程心動,但他看重的不隻是上蓋帶來的利潤,更是長實發展的聲譽。為了穩紮穩打,李嘉誠在過去多收購較偏僻地方用來建樓置業,在人們眼裏,長實不過是一間在偏僻市區和荒涼鄉村山地買地蓋房的地產公司,如果能在寸土尺金、巨廈林立的中區競得工程,長實必將贏得無上榮譽!
李嘉誠此時涉足地產業已二十年,積累了不少經驗,他覺得是到了改變形象——進軍中區的時候了。
1977年初,地鐵公司招標車站上蓋發展商的消息傳來,招標將於1月14日開始,地段是郵政總局原址。原址建築拆除後,興建車站上蓋物業。
根據追隨李嘉誠多年的老部屬回憶,李嘉誠極少把工作帶回家做,他總是在辦公室處理,哪怕弄得很晚;李嘉誠在家,除了學英語、翻閱報章雜誌,就是陪太太和兒子。他盡可能放鬆自己,以便第二天有充沛的精力去應對工作。如果他把工作上的文件資料帶回了家,那一定是遇到非幹不可的大事。
地鐵車站的上蓋投標,就是他認為非幹不可的大事。
在中環、金鍾這兩座車站的招標中,一定會有實力雄厚的大地產商、建築商競投,群雄相爭下,必有一番你死我活的較量。
長實參與競投,成功的把握有多大?如果希望渺茫,不如不投。對比過去政府拍賣中區官地的例子,中區的地價極高,每平方英尺突破1萬港元,是全世界地價最貴的地方。一幅地,動輒要數億至十多億港元,非長實的財力敢輕易參與。
不敢參與,並非不敢期望,李嘉誠渴望打入中區。那也距離他趕超置地的目標更進了一步。
夜晚,李嘉誠走到住宅附近深水灣的山坡,麵前是輪廓朦朧的海灣,但在他眼中,仿佛兩座商業大廈已拔地而起。他一向渴望挑戰,也樂於應戰。車站上蓋這個工程,他要做!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
李嘉誠推測,參與競投的將會有置地、太古、金門等英資的大地產商和建築商,華資地產公司的實力則稍遜,其中置地的奪標呼聲最高。長實若想參與競投,就必須把置地作為競爭對手。
中區一直是置地的“老巢”,置地在中區擁有10多座摩天大廈,置地廣場和康樂廣場(又名怡和大廈)夾在未來中環地鐵車站的兩翼,中環車站附近又有遮打道、遮打花園,當時的公眾和傳媒都把地鐵中環站稱為遮打站(遮打是置地創始人之一)。取得中環、金鍾兩車站的興建權,就等於打入中區的心髒,到置地這隻座山虎的口中奪食。
當時報章鼓吹置地對此次競投“誌在必得”,誰與之競爭,無異於“以卵擊石”。
但李嘉誠想,置地對此項“誌在必得”,信心過大,會不會“大意失荊州”呢?在他眼中,置地一貫坐大,也習慣於坐大,那麼過於自負的置地就未必會冷靜認真地研究合作方,並且“屈尊”去迎合合作方。
要想擊敗置地,長實必須在這點上做得更好。
現在需要李嘉誠考慮的是,地鐵公司招標的真正意圖是什麼呢?
香港地鐵公司是公辦公司,但它不同於內地的國有企業,它除了少許政府特許的專利和優惠外,其餘的資金籌集、設計施工、營運經營等,都需要按照商界的通行法則來進行。
李嘉誠通過各種渠道得知,中區郵政總局原址作為地鐵中環、金鍾兩站的上蓋,工務局對其地皮的估計約為2.443億港元,另外再加上九龍灣車廠地皮,兩者合計估價約為6億港元。港府會以估價的原價批給地鐵公司,由地鐵公司發展地產,來彌補地鐵興建費用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