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公司在購買郵政總局地皮上,多次商談,提出用部分現金購買,其餘部分由地鐵股票支付購地款,但香港官方堅持全部要用現金支付。
地鐵公司與香港官方在購地款的支付問題上發生分歧,尤其地鐵公司以高息貸款支付地皮,急需現金回流,並希望獲得更大贏利。
李嘉誠由以上分析明確,地鐵公司真正希望得到的:第一,現金;第二,贏利。要想贏得此次競投,必須以現金支付作為條件。
在長江實業的投標書上,李嘉誠提出將兩個地盤設計成一流的商業綜合大廈用以發展,但任何競投者都會想到並有能力做到這一點。他真正的製勝之法是:第一,滿足地鐵公司急需現金的願望,由長江實業公司一方提供現金作為建築費;第二,商業大廈建成後全部出售,利益由地鐵公司和長江實業分享,並且打破通常對半開的慣例,地鐵公司占有51%,長江實業占49%。
這一計劃對長江實業意味著一次沉重的現金負擔,李嘉誠在準備充分的前提下,決定破釜沉舟,冒一次險。
1976年冬,長江實業通過發行新股,籌集資金1.1億港元,向大通銀行取得隨時貸款2億港元,再加上年贏利的儲備,李嘉誠擁有可調動現金約4億港元。
1977年1月14日,香港地鐵公司“郵政總局原址發展權招標”競投正式開始,各競投公司頻頻與地鐵公司接觸,準備投標書及相應附件,在限期內呈交。
參加競投的公司共有30家,各家公司都對投標內容秘而不宣。
輿論界大肆報道,一致看好置地,置地的優勢顯著,中標呼聲最高。
1977年4月5日,香港各報章公布“長實擊敗置地”:市值約2.4億港元,為30個大財團爭相競投的中區地王——舊郵政總局地皮,卒為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投得。
據香港地下鐵路公司透露,長實能夠最終中標,最主要原因是長江所提交的投標書中列舉的條件,“異常優厚而吸引”,因此脫穎而出,獨得與地鐵公司經營該地段的發展權。
4月4日,地鐵公司董事局主席唐信與長江實業李嘉誠,簽訂中環站上蓋發展物業協議,金鍾站上蓋日後協商簽訂。
長實公司此次地鐵中標,被輿論界稱為“長江實業發展史上的裏程碑”,在記者筆下,地產新秀李嘉誠“一鳴驚人,一飛衝天”。
1978年5月,中環車站上蓋建築——環球大廈公開分層發售,時值地產高潮,廣告見報8小時內全部售完,交易總額5.92億港元,創香港樓價最高紀錄。
1978年8月,金鍾車站上蓋建築——海富中心開售,交易總額9.8億港元,創曆史上開盤售樓單日成交額最好成績。
香港地鐵首期工程於1979年9月底竣工,中環、金鍾兩站上蓋物業獲得的利潤,大大緩解了地鐵公司的財政困難。地鐵公司主席唐信稱,他對與長江的合作非常滿意,並且為今後地鐵二期、三期工程的車站上蓋合作,樹立了樣板。
環球大廈與海富中心,這兩座發展物業為長江實業賺得七億多毛利,純利潤近0.7億。
長實在此項合作中的盈利雖然低於地產高潮時業內的平均利潤,但李嘉誠同時獲得了無法以金錢估量的無形利益——聲譽。這也正是他當初參與競投的主要目的。在港人心中,長江實業再也不是一間僅能在偏僻地域蓋房的地產公司。
長江實業的中標,為它贏取了銀行的信任,也為今後在中區繼續拓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1977年後,李嘉誠成為房地產領域公眾聚焦的焦點,每當他出現在地產物業的拍賣現場,記者就會對他窮追猛拍。李嘉誠舉手應價,被譽為“拍賣場上擎天一指”。
再建華行
1977年,是李嘉誠取得驚人業績的一年。
這一年4月4日,長江實業擊敗置地,奪得中環、金鍾兩地鐵站上蓋發展權。
4月底,長實通過新股發行和大通銀行的支持,以1.3億港元的資金,收購美國人控製下的永高公司,同時獲有該公司控製的香港希爾頓酒店和印尼巴厘島凱悅酒店經營權。僅這兩間酒店,每年就為長實帶來2500萬港元(以當年物價計)的經常性營業收入。
1977年中期,李嘉誠購下位於大坑的虎豹別墅部分地皮,計15萬平方英尺。
1978年,長實更與香港第一財團彙豐銀行攜手合作,重建華人行。長江實業的總部搬入地處中區心髒地段的華人行。從此,李嘉誠的事業攀上新的高峰。
說起彙豐銀行,在香港無人不曉,香港通行的港幣幾乎全是由彙豐銀行發行的。
彙豐創始於1864年,中文全稱是“香港上海彙豐銀行”,由英、美、德、丹麥和猶太人的洋行共同出資建立。次年正式開業,後因各股東意見不合,相繼退出,成為一間英資的獨資銀行。彙豐銀行現在是一家公眾持股、在港注冊的上市公司,1988年股東人數19萬,約占香港總人口的3%,是香港所有上市公司中股東最多、所有權最分散的。彙豐一直奉行所有權與管理權分離,管理權則操縱在英籍董事長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