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用人有“三度”(1 / 3)

拜過廟的人都知道,一進廟門,首先看到的是笑臉相迎的彌勒佛,而在他的北麵,則是黑口黑臉的韋陀。相傳在很久以前,他們並不在同一個廟裏,而是分別掌管不同的廟。彌勒佛熱情快樂,所以來的人非常多,但他什麼都不在乎,經常丟三落四,沒有好好地管理賬務,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韋陀雖然管賬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陰著個臉,太過嚴肅,搞得“客戶”越來越少,最後香火斷絕——“企業”都玩倒閉了。看著倒閉的“企業”,佛祖很著急,於是將二者進行重組,形成一個新“企業”,彌勒佛管“營銷”,韋陀管“財務”,兩人各展所長、默契配合,香火越來越旺,很快開了很多家“分店”,占領了全球眾多“市場”。這個小傳說,聽起來讓人莞爾。但道理卻是不言而喻的:讓合適的人到合適的崗位,這是最基本的用人之道。它既不新增崗位,也不新增成本,但它產生的積極效應卻是明顯的。如果企業的領導能夠有慧眼把優秀的人才放在最重要的、最合適的崗位,企業就跨入了高速發展的快車道——不發展都不行。

想要選好人,用好人,其關鍵就是要有一雙慧眼、一顆慧心。

李嘉誠的用人之道可以歸納為兩個字“三度”,他常說,用人不難,要看“三度”。

那麼是哪三度讓華人首富李嘉誠如此的看重呢?

出身寒門的李嘉誠通過半個世紀不懈的努力和奮鬥,從一個普通人成為商界名人並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每當提起他的成功,李嘉誠總是坦然告知,良好的處世哲學和用人之道是他成功的前提。

李嘉誠說:用人要看他的忠誠度和可靠程度、歸依企業的程度,希望能夠跟企業結合在一起的意向有多少,如果這三樣東西都是對的,我們企業會給他非常大的機會去發展。所以現在為什麼我們在世界、在香港的管理人員幾乎可以說是大企業中流動程度最小的。現在有很多人,無論是外國人、中國人,在這個企業工作已經超過30多年了,他們都身負重任,90%以上在退休前的最後一天還會在我的企業裏,這對他當然是好,但是對我更好。這個歸向的心是最難得的。

市場競爭風雲變幻,經營之道深不可測。為什麼這麼說呢?現在的實際情況是人的壽命越來越長,而企業的壽命越來越短。20世紀20年代,人的平均壽命隻有40歲,現在已達到了75歲;而企業的壽命則相反,從平均60歲,下降到了10歲。看看我們身邊的很多企業,初始風風火火,但一不留神就煙消雲散了。正因為如此,一些穩健型的實業家開始縮減實業經營,同時購房置地——當安全的地主和房東。這雖然隻是個別現象,但也反應出經營企業真的非常艱難,充滿了難以預見的風險。尤其是企業做到一定規模的時候,管理的難度和經營的風險幾乎是結伴而行的。不過我們也可換一種角度去思考這一問題。企業經營險象環生,可依舊有那麼多的優秀企業高速發展、基業長青。其實,仔細研究這些優秀企業,你就會發現:第一,沒有一帆風順的;第二,沒有先知先覺的;第三,也沒有什麼固定的模式可以借鑒。但有一點是共同的:一切優秀的企業都把人當成了企業的第一資源。經營企業就是經營人,在經營人的基礎上經營企業。說穿了就是一句話——經營之道就是用人之道。用什麼樣的人辦什麼樣的企業。

李嘉誠說:“其實管理好的員工講起來也可以說非常簡單,如果對方是一個品德好的人,他能力可以做到的,盡量讓他有一個機會去發揮。中國人有一句話叫做‘人善治之’,事實上我是依靠西方管理的模式,不然也難發展到52個國家的規模,但是其中做人的道理,我自己是中國人,保留了我們中國好的文化,這個人情味永遠都是存在的。另外,其實我常常講的,知識改變命運,這是從我自己的經驗得來的。知識不是你從大學那邊拿的,現在世界每天都在變,變得非常快,各位同學要爭取拿到最新的知識,我每天也都在爭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