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後,李嘉誠從貨倉管理員,轉為走街的推銷員,因為業績突出,18歲晉升為總經理,管理兩百名工人及二十名寫字樓職員,薪水則從港幣五十元增至超出家中所需許多。
跳槽熟背諸葛亮《出師表》的李嘉誠,對“誌當存高遠”之句感悟尤深。五金廠的如魚得水,並沒有捆綁著李嘉誠的勃勃雄心,隻能夠令他意識到,他可以做得更好,他一定能夠表現得更好。
可能大家都不知道我少小離開潮汕的時候,無論用當時或現在的標準來衡量亦是一貧如洗,但到今天,常常環繞腦海中最繁重、最費力的工作仍不會耗盡我勤奮的心;最困難、最費神的事亦不會影響我求知之誌向和解決困難的決心。
我深信,成功之路是從自己做起,我們潮汕人以傳統節儉、積極進取和不屈不撓的毅力走上正確的去向,一定會為地方、為省、為國家創造幸福、富裕和繁榮。
說來也巧,盡管李嘉誠在推銷鍍鋅鐵桶時似乎是如魚得水,但是一次偶然的相遇,卻讓李嘉誠初嚐敗績。不過,正是這一意外滑鐵盧,卻幸運地改變了商聖李嘉誠的一生。
那是一個炎熱的夏日,李嘉誠與萬和塑膠褲帶公司總經理王東山在酒店不期而遇。這個時候,輕便耐用,價廉物美,不怕碰撞的塑膠桶還是個新鮮玩意兒。正因為它的特性,甫一麵世,就廣受歡迎。最重要的是,價格低廉,經久耐用。這對戰後百廢待舉,民生疲困的香港來說,自然而然成了暢銷不衰的新產品。尤其是 50年代香港頻頻缺水的困楚,更是不可或缺。
也正因為如此,李嘉誠不可避免地嚐到了一次閉門羹。這一次,對方輕而易舉地獲得訂單。這一失敗,引發了善於動腦筋的李嘉誠的深思,也讓李嘉誠看到了鍍鋅鐵桶的窮途末路,看到了塑膠製品的蒸蒸日上,無限風光,看到了自己新的希望的田野。
也正因為這次相遇,讓塑膠老板王東山見識到了李嘉誠的推銷才能。愛才的老板立即鼓動李嘉誠到自己的工廠幫手。重情重義的李嘉誠確實左右為難。因為李嘉誠到五金廠打工時間不長,而且老板李嘉茂與自己份屬同鄉,亦很器重他,給的待遇也不低。
於是,王東山便替李嘉誠分析到,鐵桶生意已是夕陽工業,塑膠產品越來越受到市民的歡迎,你總不能坐以待斃,等到工廠倒閉的時候再想轉工吧。李嘉誠心想也是,如果繼續推銷鐵桶,雖然暫時看來生計不成問題。但是,既然有更好的機會嚐試,為什麼不去試試呢。
真個是不安分的李嘉誠。
那一晚,李嘉誠輾轉反側,徹夜難眠。他分析了失敗的原因:塑膠製品易成型、質量輕、成本低、價格低、色彩豐富、美觀適用,不怕碰撞,是木質和金屬製品的替代物,發展潛力巨大。沒有什麼可猶豫的了。也無須再猶豫了。李嘉誠跳出五金廠後,仍十分感激五金廠老板的知遇之恩。
他鄭重其事地向五金廠的老板李嘉茂提出了自己的忠告。他認為:辦工廠重要的是審時度勢,隨市應變,根據市場需求不斷調整產品種類結構。五金廠要取得發展,有兩條路可選擇:一是轉行做前景看好的行業,比如鐵鎖;二是調整產品門類,絕對不可單打一生產鐵桶。
但是墨守成規的李嘉茂在李嘉誠走後,並沒有聽從李嘉誠的建議,仍然我行我素,堅持生產鐵桶。結果,不久後,危機果然降臨,不善應變的五金廠很快便奄奄一息,瀕臨倒閉了。在這個時候,老板才想起了小老弟李嘉誠的諄諄告誡。
一年後,這家五金廠轉產係列鎖,一度奄奄一息的五金廠,意外地煥發出勃勃生機。後來,老板遇到李嘉誠,讚不絕口地說道:“阿誠,你在我廠,我就看出你是個不尋常的後生仔。你將來準會幹出大事業。”李嘉誠毅然決定加盟塑膠公司,進入這個新興的前景誘人的塑膠行業。李嘉誠從小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又深受西方文化的浸潤,香港這種多元的文化生態,牢牢地鐫刻在他的內心深處。李嘉誠是一個對生活充滿感激之心的人,他感恩的對象甚至包括他遇到的每一個客戶。
香港是接受新事物最快的地方。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個日新月異的地方。香港雖然沒有傳統的優勢工業,它與世界有廣泛的聯係,融會東西,貫通南北,能夠迅速地引進適宜在本地發展的產業。最初的塑膠廠屈指可數,但很快如雨後春筍般開枝蔓葉。
因此李嘉誠以他超前的眼光,看好了塑膠發展的廣闊前景,再加上十分賞識他的塑膠公司老板真誠力邀,他決定跳槽。
我的人生曆程與一般人不同。我沒有童年,十歲便逢戰亂要四處奔走。年輕時為口奔馳,之後又為了事業不停工作,一直到今天。
短短幾句話便道出了李嘉誠的無奈。蘇轍在《論管仲》說:“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誌。”
李嘉誠小小年紀就掌握了推銷的秘訣,他對推銷工作已經有了獨特的見解。他認為掌握產品特性,摸清市場動向,建立銷售渠道,廣交各界朋友,才能做好推銷生意。麵對任何客戶,李嘉誠都能夠沉著自如,應對如流。李嘉誠推銷商品不是靠高談闊論,而是注重市場和居民中使用這種產品的情況,並且身體力行,以身示範。
李嘉誠把香港劃了很多個區域,每個區域的居民生活情況和消費水平和市場行情,都記在一個小本上,他對哪種產品該到哪個區域銷售,銷量應該是多少,什麼時候需要什麼貨品,一清二楚。隻要產品一出廠,便知該送到什麼地方去。同時,也知道該地方還需要什麼產品。因此,李嘉誠經過一年的努力,他的銷售額遠遠地超過了同事們,得到老板的讚賞,也得到了超出同事很多的報酬。
李嘉誠做事不做則已,要做就認真負責地做到最好;不是完成自己的本分工作就算數,而是在本分工作內幹出非凡的業績的同時,還利用推銷行業的特點,捕捉搜集大量的資訊,不斷充實自己的頭腦,直到對本行業了然於胸。學在一人之下,用在萬人之上。
在大學裏尋求學問的可貴不是榮華富貴的保證,而是能夠學以致用,做出對人類,對社會有益的建設,和培養一種鍥而不舍追求真理的精神。今日能夠默默耕耘,務實勤懇工作,明天便有豐碩的成果,使世人受惠沾益。
他注重在推銷過程中搜集市場訊息,並從報刊資料和四麵八方的朋友那兒了解塑膠製品在國際市場的產銷狀況。
李嘉誠能夠盡職盡責地將這些準確的訊息數據迅速地反饋給老板,使老板及時調整產品種類結構,該生產什麼產品,該減少什麼產品的批量,從而使得自己的推銷更為順暢。
他協助老板以銷促產,使塑膠公司生機盎然,生意紅紅火火。李嘉誠自己對“打工”的看法是:“對自己的分內工作,我絕對全情投入。從不把它視為賺錢糊口,向老板交差了事,而是將之當作自己的事業。”李嘉誠不斷地給自己施加壓力,有了壓力,才會有張力衝力,才會有奮發拚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