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今天能夠在這裏和大家說幾句話,感到非常榮幸,對各位在百忙中蒞臨參加莊月明樓開幕典禮致以衷心的感謝。
香港大學是世界知名的高等學府,成立至今已有八十多年,一向享有崇高地位,近期在王賡武校長的領導和傑出的大學行政人員協助下,由不少國際知名的優秀學者悉心指導,為香港培育社會棟梁。港大畢業生都學有專長,其中極多在國際和本港的事業上都卓然有成,居政府、工商、財經、學術界等領導地位,為社會的繁榮進步獻出力量。此外,香港大學多年來在國際學術界亦贏得無數稱譽,這種輝煌的成就實在是值得敬佩的事。
先室莊月明有幸亦是港大一分子,早年留學日本,返港後就讀於香港大學,為 1961年畢業生,獲文學士學位。
其本人一向熱愛母校,以畢業於香港大學為榮,生前恒常思念對母校做出貢獻,故承其遺誌,捐助港大興建物理化學大樓及學生文娛活動中心,以為紀念。並蒙先室老師饒宗頤教授親為大樓撰寫紀念碑文,又為月明泉題字,使整個建築群更具深切意義,謹此向饒老師表達衷心謝意。
教育為培育國家和社會的根基,保持社會活力和競爭力的重要源泉,近年港府大力發展高等教育,以配合香港經濟轉型,對高質素人力資源有迫切需求。港大在未來歲月裏,將為香港繼續培育優秀人才,擔當更重要的任務。本人向來重視教育,謹借此機會向所有服務於港大的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
今日目睹港大兩座教學大樓及學生活動中心落成,尚有噴泉廣場,為校園增添優雅的景色。所有工程得以順利完成,全賴在王賡武校長領導下和全體有關工作人員的努力,本人和小兒澤钜、澤楷謹此表達衷心的感謝。同時謹向大學當局致賀,並祝各位來賓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謝謝各位。
2006年 1月 29日大年初一,李嘉誠亡妻李莊月明位於柴灣歌連臣角佛教墳場的墓地,遭四名帶風炮等工具的、喪心病狂的盜墓賊破壞。
墓地位於墳場中央,鄰近墳場辦事處,墳場四周裝有鐵欄,有三處出入口,其中正門裝有鐵閘,此出入口亦是最接近李莊月明的墓地,但鐵閘不高,即使關上鐵閘,外人也可輕易爬入;而墳場一直沒裝閉路電視等監視設備,直至李嘉誠亡妻的墓穴被盜墓賊“光顧”,基地保安才加強。
墳場辦事處新裝的六部閉路電視,其中兩部裝於牆身位置監視通往墓地的樓梯,一部監視天台情況,其餘三部以及部分紅外線監視器,則全部向李莊月明方向的多個墓地。所幸李莊月明墓基牢固,賊徒亦奈何不得,雖然如此,亦造成些許破壞,彼時正在外地的李嘉誠即時飛返香港,攜兒多次往墓地巡視,並督導工人盡速修繕。
講到這般喪盡天良之徒的醜行,李嘉誠可謂義憤填膺,怒火中燒。他謂愛妻莊氏為虔誠之佛教徒,過身後除幾件隨身所好之外,並無任何貴重之金銀玉器陪葬。這般盜賊行此令人齒冷之暴行,相信必然惡有惡報。及至年尾,這般盜賊終於被官府繩之以法,判刑坐監。
“我屋中有好多書,多到整間屋不夠放……以前 Victor(兒子李澤钜)結婚前我是住house(房子),Victor結婚後住apartment(公寓)。”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李嘉誠突然談起自己位於深水灣的大屋已經不夠住。
李嘉誠爾後決定將深水灣道大屋拆卸重建,並於 2006年年中正式入則申請,將這座已居住四十三年的三層高愛巢改建為四層高,原先約為 6000平方英尺的大屋,重建後樓麵將增加至 8830平方英尺,不過在大屋重建的三年期間,李嘉誠會遷往長實旗下壽臣山壽山村道三座新建成的大屋。
據地盤工人表示,“老板對於大屋裝修相當重視,亦不急於完工,揀料亦揀了一段時間。”李澤钜亦間中親自到場視察進度。
這座李嘉誠的未來大屋,基座高人一等,私隱度高。壽山村道洋房亦是依山而建,因此大屋最低的一層已高於前方洋房的天台,私隱度相當高。大屋用料相當講究,外牆用上米白色的全雲石外牆,以歐陸建築大屋設計,事實上原先地盤計劃興建成四座大屋,不過其後長實決定將每間大屋麵積加大,最終興建成三座大屋。
“我不會因為今日樓市好景,立刻購下很多地皮,從一購一賣中牟取利潤。我會看全局,例如供樓的情況,市民的收入和支出,以至世界經濟前景,因為香港經濟會受到世界各地的影響,也會受到政治氣候的影響。所以在決定一件大事之前,我會審慎,會跟一切有關人士商量,但到我決定一個方針之後,就不會變更。”
香港房地產業幾經起伏,一直是香港經濟的支柱之一,占 GDP的比重在20%以上,長期以來一直是香港經濟發展的“晴雨表”,更是香港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
早在 1841年 6月 7日,港英政府在公布的第一批土地中,將土地分為海旁地段、市區地段、郊區地段、市場地段四種。及至 6月 14日,香港曆史上的首幅土地拍賣成交。當時的地價大約為每一千平方英尺每年地稅兩英鎊。及至後來,土地拍賣已經成了港府主要財政收入。其中,最少的一年為 1854年,亦達 5966英鎊,最多的年份是 1844年,高達 54234英鎊,占據當年財政總支出的85%。
1946年 5月 1日,港府從英軍手中接過管治權,開始大規模的戰後重建工作。同年 11月,港府邀請英國城市規劃專家艾伯克隆比就香港未來五十年的發展藍圖提供建議。艾伯克隆比在充分了解戰後香港的實際情況,尤其是大陸難民激增及港人回流導致的人口暴增的現實,針對香港城市核心地段土地匱乏及人口持續不斷增長的困境,提出了大香港新區域規劃概念。
他認為,開拓綜合發展的新區域,並均衡發展每個區域,提升香港作為一個遠東都市的發展潛力與競爭力,是戰後香港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必須走的路向。艾氏並建議把九龍半島作為未來香港發展的重點。
長江的未來在哪裏?20世紀 50年代末期的香港,經濟處於突飛猛進的時期。由於當時特殊的曆史條件和地理環境影響,彈丸之地的香港成了名副其實的“東方之珠”。
特殊的社會環境使香港如同三四十年代的大上海一樣,成為投資者的天堂、冒險家的樂園。特別是內地政治局麵驟變,抗日戰爭結束後的國共內戰及共產黨執政,國民黨敗退台灣,大批窮人富人紛紛避走香港,在大幅度增加香港人口的同時,也給戰後香港的發展帶來了兩個至關重要的資源——大量資金設備與廉價勞動力。地域狹小、人口眾多的香港,一下子變成了寸土尺金的地方。最明顯的現象,是人口的暴增和經濟的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