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李嘉誠在香港北角購地興建了一座十二層高的工業大廈,開始涉足地產界,兼營房地產。由此開始了李嘉誠商業帝國的關鍵一步。
1960年,李嘉誠在港島東柴灣購地興建了兩座工業大廈。這兩座大廈的麵積共 12萬平方米。
在香港經濟迅速發展的 20世紀 50年代末至 60年代初期,香港的港島和九龍中心地段地價樓價持續飆升。
1965年至 1967年,香港發生銀行擠提及暴動事件,樓價狂瀉,不少地產商因焦頭爛額,被迫賤售未完工的地盤。李嘉誠此時“人棄我取”,在觀塘、柴灣、黃竹坑買地建工廈,取名“長德”、“長華”、“長彙”等,全部做收租用途。
直到今天,李嘉誠一直保留這種敏銳的商業習慣,隻要一有投資感覺,他就牢牢抓住,絕不讓它成為昨天的遺憾,而隻會成為今日的傑作,明日的驕傲。涉足地產,心中發酵已有數月之久,甚至更長時間。這個過程中的苦楚,對外人來講或許難以體察。
據港府公布的統計資料,1959年港府拍賣市區土地平均價:工業用地每平方米 104.85港元;商廈、寫字樓、娛樂場等非工業用地,1668.4元,住宅用地164.75港元。
地升樓貴,李嘉誠坐享其利。他擁有大批物業,儲備了大量土地,逐漸成為香港最活躍最進取最有實力的大地主。沉穩持重的李嘉誠在塑膠花、房地產經營方麵顯示了他的獨創性之後,又在股票投資方麵再一次表現出他的遠見卓識,以及對香港經濟起伏發展規律超乎尋常的領悟力與洞察力預見力。
由於對房地產業行情看好,這樣就在人們用低價賣出物業並用所得的錢去買股票時,李嘉誠統率他的長江實業一邊發行股票,一邊用發行股票所吸收的資金成批地收購那些低價出賣的物業。
在今天,香港百億身家的超級巨富,九成是地產商或兼營地產的商人。可當時並非如此,大富翁分散在金融、航運、地產、貿易、能源、工業等諸多行業,地產商在富豪群落中並不突出。
李嘉誠以獨到的慧眼,洞察到地產的巨大潛質和廣闊的前景。此後,李嘉誠將製造業賺取的利潤陸續投入地產,相繼在北角、柴灣、元朗等地區興建工業大廈,規模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
當時,投資房地產者大多以貸款的方式進行,花錢購地隻付 30%現金,其餘 70%向銀行借貸,風險頗大,地價一下跌就難以支撐。然而,李嘉誠持有充裕資金,既不用向銀行借貸,亦可從容發展、趁低吸納。
60年代中期,香港先後爆發銀行危機和政治騷動,地產市道陷入空前低潮。李嘉誠看準香港地產業的無限量前景,並不為一時的調整而憂慮,反而利用這千載難逢的良機,大量吸納低價拋售的優質物業。
70年代初,李嘉誠決定全力發展地產,他於 1971年 6月創辦長江地產有限公司,1972年改名為長江實業 (集團 )有限公司,將投資重點轉移到房地產業。
此時,李嘉誠旗下的收租物業,已由最初的 12萬平方英尺擴充到 35萬平方英尺,每年僅租金收益就將近 400萬元。到 1975年,租金收益甚至已經開始超過了塑膠花產業的收益,這一資本積累的過程大約經曆了十年的漫長曆程。
1971年 6月,在夫人莊月明的全力協助下,李嘉誠把握良機,及時將長實上市。長實上市後即利用發行新股作為工具大規模集資,並趁地產低潮大量購入地皮物業,先後購入及興建軒尼詩道八幢舊樓、皇後大道中聯成大廈一半權益、觀塘中彙大廈、皇後大道中勵精大廈和德輔道中環球大廈等。
1974年,長實與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合作,組成加拿大怡東財務公司,第一次將外資引入香港按揭市場。這時,神奇小李的實力已引起彙豐銀行、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的高度重視。這一時期,長江實業還利用其享有的聲譽及擁有的雄厚資金,與一些有地無錢的上市公司合作,發展這些公司擁有的土地。
其實,早在 1976年,長實就曾先後與亨隆地產、銓利基業等公司合作,先後發展壽臣山的豪華別墅及灣仔堅尼地道鳳凰台的高級住宅大廈,雙方均分得可觀利潤。1979年,長實又與廣生行合作,興建位於灣仔告士打道、謝斐道及杜老誌道間一幢二十五層高的商業大廈。
“中環地王”
1980年至 1983年間,長實更先後與南海紗廠、南洋紗廠、恰南實業、廣生行、會德豐係的信托置業、聯邦地產,以及港燈集團等,合作合組聯營公司,發展對方所擁有的土地或買賣對方所擁有的物業。這些合作對長實極為有利,因為它不需要付出一大筆資金購買土地,隻需支付少量做地基工程的錢,並通過“賣樓花”以戰養戰,就可與合作公司分享可觀利潤。長實的實力因而進一步增強。
用他人的錢來為自己賺錢,成為李嘉誠一生呼風喚雨的絕妙經典。到 1981年,長實年利潤高達 13.85億元,相當於上市第一年的 31.7倍。
從 70年代末至 80年代中期,李嘉誠領導的長江實業進入了一個高速擴展的新時期。當時,李嘉誠以高瞻遠矚的戰略目光為長實製定新的發展策略,即動用大量現金收購那些潛質優厚的英資上市公司,這些公司的共同特點就是擁有龐大的土地儲備,因為長期經營保守而股價持續走低,大股東對公司的控製權不穩。
1977年長實斥資 23億元收購擁有中區希爾頓酒店的美資永高公司全部股份,正是這一並吞策略,李嘉誠由此成為華資收購港外資之第一人。1978年,再接再厲,李嘉誠收購了英資上市公司青洲英坭 25%股權,並進而取得該公司的控股權。
青洲英坭的主要業務是生產及銷售水泥等建築材料,與長實的日益蓬勃發展的地產業務相配合,更重要的是它持有九龍紅磡鶴園街的龐大廠址,為長實日後的地產發展提供了大量廉價地皮。
在整個 80年代,長實集團先後共完成六十多項地產發展計劃,除黃埔花園外,尚有城市花園、嘉雲台、樂信台、瑞峰花園、銀禧花園,以及麗城花園,所提供的住宅單位超過 5.25萬個。期間,長實集團發展的物業,約占香港整個物業市場的20%,長實已成為香港地產業的龍頭企業。
踏入 90年代,長實的氣勢氣量更加宏大,它利用所收購公司的龐大土地儲備,策劃四大私人屋村的發展計劃,包括藍田地鐵站的彙景花園、茶果嶺的麗港城、港島南的海怡半島,以及元朗天水圍的嘉湖山莊,這都是香港地產發展史上罕見的具裏程碑概念的大型住宅發展計劃,四大屋村共占地 747萬平方英尺,可提供樓麵麵積近 3000萬平方英尺,其中住宅單位逾 4萬個,總投資超過 18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