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2 / 3)

四大屋村中,藍田彙景花園地段於 1988年 4月由長實聯同中信集團投得,該財團向港府補地價 10億元,在藍田地鐵站上蓋興建二十幢二十八至三十四層高住宅樓宇,約提供四千一百個單位,從 1991年起陸續建成。

茶果嶺的麗港城和港島南的海怡半島則是由和黃聯營公司聯合船塢將船廠用地與蜆殼石油公司在茶果嶺及鴨脷洲的油庫用地交換,以及香港電燈集團將電廠從港島南遷往南丫島後所得。其中麗港城興建 55幢住宅樓宇,提供逾 8000個住宅單位,可容納 2.5萬居民,從 1990年起陸續建成。海怡半島則興建 35幢住宅樓宇,提供逾 1萬個住宅單位。

李嘉誠把資金投到大家不願意投而又潛力十足的地方,這樣就進一步擴大了自己的商業帝國。也許,這是一個非常淺顯的投資策略,但是,未必是人人都能意識到並能把握到的機緣。

其實早在 1967年,香港社會因受大陸“文化大革命”的影響,社會出現了動亂,房地產價格也隨之大跌。此時的李嘉誠,雖然已經開始考慮踏入房地產業,但是,手頭缺乏必需的龐大資金,隻能購買小部分物業,眼看著這一機會從自己身邊流過。

80年代初,正值中英就香港問題談判期間,香港社會又出現了一些流言蜚語,人心不定。不少富有人家把資金轉移到美國、加拿大及澳大利亞,紛紛拋售房產,使房價再次大跌。

這時財力已經十分雄厚的李嘉誠,“出其所不趨”,人棄我取,開始大手筆介入房地產。三年後,中英簽署香港前途的聯合聲明,香港前途漸趨明朗,謠言也隨之銷聲匿跡,香港社會趨於穩定,房地產又開始升溫。

李嘉誠將自己的經營方針確定為:穩健中求發展,發展中不忘穩健。盡管是小心翼翼,不輕易冒險,但他還是高瞻遠矚技高一籌地將經營塑膠花工廠所賺取的利潤,以及第一幢工業大廈源源不斷的租金收入,全部投資到房地產經營上。

1932年 5月 5日上午 10時,日本企業家鬆下在大阪中央電氣俱樂部大禮堂,麵對全公司 168位主管,闡述了一名企業家的責任:“我的使命不應該隻是為了鬆下,而是戰勝貧窮,實現民眾富有。怎麼辦?那就是大量創造民眾所需的產品,為民眾創造更多的財富。什麼時候我們的產品像自來水一樣成為人們時刻離不開的重要產品,做到既方便又便宜地滿足民眾需要,此時貧窮就會消失。

“這個設想,需要許多時間,可能要兩到三個世紀,但永遠不要放棄這個看法。從今天起,這個遙不可及的夢想、神聖的呼喚,將成為我們的理想和使命,讓我們分享為追求這個使命帶來的樂趣和責任吧!為後代人幸福努力奮鬥!”

李嘉誠的使命,或許就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在追求這份曆史使命中,去享受其中的快樂與滿足,確立責任與承擔。

1986年的一天,李嘉誠在談到一個人事業的成功時,為自己的發展做了一個小小的注腳:

一般中國人多會自謙那是幸運,絕少有人說是由勤奮及有計劃的工作得來的,我覺得我的成功有三點原因:第一完全靠勤奮工作,不斷奮鬥;第二,雖然有少許幸運存在,但也不會很多,當然也要靠運氣;第三,如果沒有個人條件,運氣也會跑掉的。

被人們讚譽為商業奇才、“神奇小李”的李嘉誠,充分掌握地產發展的大趨勢,因勢利導地變逆境為順境,人棄我取,穩中求進,奠定了多元商業王國的堅實厚實基礎。

李嘉誠最欣賞香港最大的地產商——英資置地公司的持之以恒的保守穩健做法,重點放在穩健的收租物業。置地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一直雄踞中環地王寶座,擁有大量的優質收租物業。隻要物業在,就是永久受益的聚寶盆。

在李嘉誠的創業生涯中,最值得一提的是 1977年。這一年是李嘉誠和他的李氏財團經過二十餘年的穩打穩紮、步步為營的奮鬥,真正脫穎而出的一年。

李嘉誠購得中環新地王的兩次戰役,成為使香港英資、外資驚詫不已,而使中資興奮不已的街談巷議的熱門話題。

位於香港中區的中環和金鍾地段,是香港最為繁華的核心商業地段,也是世界上最值錢的地皮之一,可謂寸土寸金。如果能在這塊享有“地王”之稱的地皮競爭上奪標並成功地發展物業,不僅能帶來豐厚的利潤,而且奪標公司還可由此增強信譽聲勢。於是既精通經營之道又精通資本之道的李嘉誠,再次利用出售樓宇和發行新股的方式,集資數億港元現金,打起了有備之戰。

1977年 1月 14日,香港地鐵公司正式宣布,中環郵政總局舊址公開接受招標競投。素有“地產皇帝”之稱的置地公司,毫無疑問成為奪標呼聲最高的公司。也難怪,置地本來就是香港地產的龍頭老大,也是港府英國主人的好朋友。長江實業不過是香港眾多地產公司中的一個不起眼的默默無聞的小老弟,名不見經傳。在地產方麵從來沒有什麼輝煌的業績,也沒有留下引人注目的地標。

怎麼辦?參與還是不參與?競標還是放棄?李嘉誠在人麵前,雖然是信心十足,但是,夜深人靜,當麵對波濤起伏的南海,站在深水灣畔家宅窗口邊的李嘉誠,陷入深深的沉思。

不必再有絲毫猶豫,競爭既是搏命,更是鬥智鬥勇。倘若連這點勇氣都沒有,談何在商場立足,超越置地?一個漪漣,一個浪花,在李嘉誠眼前平淡無奇,視而不見。競爭既然充滿了機會,充滿了生存的希望,充滿了賺錢的機會,那就無謂猶豫再三。如果不能夠就此突圍而出,拔地而起,將如何超越置地,將如何令到長江實業發揚光大?決心既定,就要付諸行動。李嘉誠返回寓所,徹夜研究起有關的資料。

過往為了表示對愛妻莊月明的尊重,李嘉誠絕少把公務帶回家中。前途攸關,就破例一次吧。莊月明耐心地在旁奉茶把盞,仔細推敲。

在這次“地王”公開招標競投活動中,香港地鐵公司先後收到三十個財團及地產公司的投標申請。其中包括置地、太古、金門等老牌英資地產公司,還有眾多華資地產公司,當然,也包括李嘉誠的長江實業。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中環是置地的傳統勢力範圍。顯然,難容他人染指。與我置地抗爭,無疑以卵擊石,簡直是異想天開。

李嘉誠就是憑著一股不自量力的潮州漢氣概單挑置地。當年,《南華早報》記者為此專訪置地大班紐璧堅,老奸巨猾的紐璧堅對投標內容不露半點風聲,對投標結果卻是胸有成竹。

紐璧堅依然意氣風發,自信有加:“投標結果,就是最好的答案。 ”言下之意,舍我其誰?王者氣度,一覽無餘。消息傳到長江實業,淡定自若的李嘉誠聽後微微一笑,說:“傳說總歸是傳說,到底花落誰家,到最後一刻再見分曉吧。也許,笑到最後的那位,才是最開心的。” 李嘉誠成竹在胸,氣定神閑。看來,李嘉誠誌在必得。其實,彼時李嘉誠心裏也沒個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