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穩操勝券,李嘉誠審時度勢,推敲再三,先仔細分析了當時的大環境,經過精心研究推敲,他發現,作為發展商的地鐵公司,早在 1976年,為購得中區郵政總局舊址地皮,曾與香港政府磋商多次,希望用香港地鐵公司的部分股票加部分現金支付,但是,財政緊絀的港府堅持全部用現金購買,而且將這塊地皮要價 2.443億元。
這就是說,第一,大地主港府堅持要地鐵公司全款現金支付現金補地價。
第二,地鐵公司恰恰手頭缺少現金,要求用部分地鐵股份支付地價,地鐵的這一計劃已經遭到港府明確拒絕。
第三,地鐵在現金匱乏的困境中,更多考慮的是如何解決資金周轉,即在地鐵不付分文或盡量少付的前提條件下,尋求合作夥伴,並能夠確保地鐵公司擁有更大更多的利潤。
第四,在眾星拱月的特殊環境中,如何將地鐵放在一個核心位置,甚至擺放在神台上,令到地鐵上下飄飄然,勢必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用。
第五,在眾多的競爭者中,如果沒有出奇製勝的絕招,以長江實業的江湖地位,很難啃到這塊肥肉。
李嘉誠亦發現,當時,怡置係凱瑟克家族力主向海外拓展,造成置地大班紐璧堅左右為難。怡置係的內部矛盾,勢必導致紐璧堅在這個問題上,捉襟見肘,牽製太多,難以全力以赴。而且,拓展海外,必然資金緊絀,而且以怡置係財大氣粗的江湖地位,不大可能曲意逢迎地迎合地鐵需求現金的先決條件。
這實質上給長江實業製造了乘虛而入的天賜良機。而且,過於自負的置地,一貫以香港地產老大自居,又如何會把競爭對手放在眼裏,又怎麼可能降尊屈駕,削減自己的應得利益以遷就地鐵公司的商業利益。世上哪有這樣好的事情?確實有,皇帝女兒不愁嫁,地鐵公司看到眾多地產商躍躍欲試,幹脆吊高價錢賣,尋找對自己最為有利的一方。
針對這一局麵,李嘉誠相繼拋出了連環誘餌。
其一,為了滿足香港地鐵公司急需現金的要求,長江實業主動提出為地鐵公司墊付補地價,並提供現金做建築費,即整個專案,地鐵無須支出分毫;其二,將與地鐵公司共同分享商業大廈出售後的利潤,並且再打破平時分紅各五成的常規,由地鐵公司占百分之五十一,長江實業占百分之四十九;其三,整個專案由長江負責規劃,最後由地鐵審核批準:其四,整個項目落成後,由地鐵公司負責招標管理,長江實業在地鐵的同意之下參與管理。即在這個專案中,地鐵是老大,長江隻是配角老二。
風險完全由自己承擔,利潤你我各半,而且由地鐵公司話事,這就是李嘉誠為地鐵公司精心製作的極具誘惑力的美味蛋糕。心思縝密,柔情似水的二奶顯然勝過專橫跋扈、不可一世的大婆。地鐵公司自然是情有獨鍾,中環郵政總局舊址地皮物業發展權非李嘉誠莫屬。
1977年 4月 5日,香港多家報紙以大標題報道:“長江擊敗置地,奪得舊郵政總局地段。”
“這塊平均地價每平方米一萬港元的地王,早為大財團覬覦,卒由長江投得。據地鐵公司透露,主要原因是長江實業所提交的建議內列舉的條件異常優厚,終能脫穎而出,獨得與地鐵公司經營該地的發展權。”
此時此刻,許多香港人還在問:長江是何方神仙?李嘉誠終於力挫多家強悍競爭對手,一舉擊敗一度呼聲甚高的香港地產巨擘——香港置地有限公司,被人們譽為“長江實業擴張發展中的重要裏程碑”。
“華資地產的光輝,值得開香檳慶賀。”
地鐵公司董事局通過決議,一致接納長江實業的競標方案。規限長江實業在未來地鐵中環上蓋,建造 2270萬平方英尺,高三十七層的混合式商廈。
4月 4日,地鐵公司董事局主席唐信與長江實業主席李嘉誠首先簽訂中環站上蓋物業發展協議。唐信並表示,雖然有多家公司對該物業發展興趣濃厚,經本公司詳細研究各家方案,結果長江地產獨占鼇頭,因為長江實業之方案對本公司最有利。
被問及是役成功的秘訣,李嘉誠娓娓道來:
其實沒有秘密可言,但我覺得,顧及對方的利益,為對方著想,考慮對方的需要是最重要的。不能把眼光僅僅局限在自己的利益上,兩者是相輔相成的,自己舍得讓利,讓合作方得利,最終還是會為自己帶來較大利益。占小便宜的不會成為朋友。這是我小的時候就明白的道理,做生意也是這樣。
大意失荊州的置地,下層憤憤不平,中層莫名其妙,高層惱羞成怒,繼而發生內訌,據說後來紐璧堅卷起鋪蓋走人,便是禍起是役。
李嘉誠啊李嘉誠,你害苦了投資大鱷紐璧堅。置地的投資策略,一開始就集中在商業最繁盛的中環,自此成為傳統。李嘉誠順利投得中區物業發展權,無疑是太歲頭上動土,老虎頭上抓虱,大大地將了置地一軍。
李嘉誠自踏入地產後,就從未忽略中環這塊肥肉。中環的車水馬龍,正好印證了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結識彙豐大班商界的人常說:“誰結識了彙豐大班,誰就高攀了財神爺。”
1978年,李嘉誠的事業再攀高峰,與彙豐銀行聯手合作,重建位於中區黃金地段的華人行。當時的彙豐集團董事局常務副主席為沈弼(MichaelSamdberg),李嘉誠尋求與彙豐合作發展華人行大廈,正是與沈弼接洽的,兩人還由此建立了持久的友誼與信任。
一個多世紀來,經彙豐扶植而成殷商巨富的人不計其數,甚至還包括包玉剛、李嘉誠這樣的華人巨擘。20世紀 60年代起,剛入航運界不久的包玉剛,靠彙豐銀行提供的無限額貸款,而成為著稱於世的一代船王。
在取得中環地鐵上蓋物業發展權後,香港地產界金融界再也不能不正視神奇小李李嘉誠的存在了。現在,李嘉誠取得彙豐銀行的信任,建立了合作關係,未來極有可能在彙豐的鼎力資助下,成為香港地王。
李嘉誠收購華人行後,便與控有部分業權的彙豐銀行達成協議,重建華人行。因為,這畢竟是當時所有華商所矚目的專案。
荀子在《正名》中說道:“所以知之在人者謂之知,知有所合謂之智。所以能之在人者謂之能,能有所合謂之能。”李嘉誠對華人行不可謂不深知。
1976年 2月 10日,舊華人行開始拆卸,麵對矗立中環核心地段的華人行的再建,多少地產商都想沾手,與業主彙豐銀行合作興建新華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