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1 / 3)

相傳華人行的由來有這麼一則掌故。自香港開埠以來,中環便是洋人橫行的天下,更是洋商操縱香港的風水寶地。當時有一位地產商在皇後大道中興建一座寫字樓,樓建成後,華人競相入夥承租。洋人一貫自以為高人一等,不屑與華人同樓出入,已付訂金的洋人紛紛退租。於是此大樓便成為華人的“獨立王國”,大樓便改叫“華人行”,成了名副其實的華人行走的天地。

百年殖民地的曆史,“華人與狗不準進入”的屈辱曆史,活生生展現在世人麵前。更為屈辱的是,人們習以為常,完全不當回事。香港人的殖民地心態由此可見一斑。

1963年,香港股壇教父李福兆,與友人在華人行成立與香港會抗衡的證券交易所,秘密安裝 150條電話線至華人行,並於 1969年年底宣告遠東交易所開業。由此,華人行成為華商的標誌與象征,成為華商的大本營,成為華商的驕傲。

重建華人行勢所必然,但是,拆建過程勢必嚴重影響華商的經營活動。那麼,如何將重建時間壓縮至最短,便是將華商之損失減少到最少。

長實與彙豐合組華豪有限公司,以最快的速度重建華人行綜合商業大廈,大廈麵積 24萬平方英尺,樓高二十二層。內裝修豪華現代典雅,集民族風格與現代氣息於一體。整個工程耗資 2.5億港元,寫字樓與商業鋪位在極短時間內全部租了出去。當然,絕大部分是租給了華商。

1978年 4月 25日,華豪公司舉行隆重的華人行正式啟用典禮,彙豐銀行大班沈弼出席典禮剪彩,並發表講話:“舊華人行拆卸後僅兩年多一點時間便興建新的華人行大廈。這樣的建築速度及效率不僅在香港,在世界也堪稱典範。”李嘉誠以自己的實力再次創造了香港第一,贏得了華商乃至英商的尊重與仰慕。

新行正式啟用的 3月 23日,也就是香港傳統的“生易生”的大吉大利之日,李嘉誠的長江集團總部,遷入新華人行大廈。長江正式立足大銀行、大公司林立的中環,確定了自己的江湖龍頭地位。長江的位置愈來愈靠近彙豐銀行。

彙豐銀行大班沈弼與香港新貴李嘉誠成了左鄰右裏,他們的關係愈來愈密切。

1985年,彙豐銀行邀請李嘉誠擔任非執行董事,後來更任非執行董事副主席。

在地產發展戰略與策略上,李嘉誠長期堅持寧可少建或不建,也不加速建房進度;他盡量不向銀行抵押貸款,或會同銀行向用戶提供按揭。他興建收租物業,資金回籠緩慢。但他看好地價樓價及租金上升的總趨勢。

好的時候不要看得太好,壞的時候不要看得太壞。

看來,李嘉誠哲學方麵的書平時讀得不少。收租物業,雖不可像發展物業(建樓賣樓)那樣牟取暴利,卻有穩定的租金收入,物業增值,時間愈往後移,愈能顯現出來。而且,可以確保公司有一個長期穩定的現金流,雖然沒有售樓那樣一夜暴富,但卻能夠保證公司在穩健的財政基礎上穩步發展。

李嘉誠總的原則是謹慎入市,穩健發展。今天,掌控萬億王國的李嘉誠,娓娓道來他的理財經。據他本人透露,他有三個秘訣:

二十歲以前,所有的錢都是靠雙手勤勞換來,二十至三十歲之間是努力賺錢和存錢的時候,三十歲以後,投資理財的重要性逐漸提高,到中年時賺的錢已經不重要,這時候反而是如何管錢比較重要。

要有足夠的耐心。理財必須花費長久的時間,短時間是看不出效果的,一個人想要利用理財而快速致富,可以說是一點指望也沒有。理財者必須了解理財活動是馬拉鬆競賽,而非百米衝刺,比的是耐力而不是爆發力。要想投資理財致富,你必須經過一段非常漫長時期的等待,才可以看出結果。

先難後易。每年年底存一點四萬元,平均投資回報率有 20%,即使經過了二十年後,資產也隻累積到二百六十一萬元,此時仍然距離億元相當遙遠。隻有繼續奮鬥到四十年後,才能登上億萬富翁的台階,擁有一億零二百八十一萬元,但賺第二個一千萬要比第一個一百萬簡單容易得多。

李嘉誠料事如神,洞若觀火,預測無誤。李嘉誠再三提醒自己,每當購入一樣東西時,百分之九十九的時間要考慮其不利因素,做最壞打算,隻有百分之一的時間在考慮能賺多少。

李嘉誠決定破釜沉舟,在準備充分的前提下,在市場大幅集資,擴張地產。1976年冬,長實通過發行新股,集資 1.1億港元,大通銀行更應允長實隨時取得二億港元的貸款,再加上年盈利儲備,李嘉誠持有可動用的現金約四億港元。

正如李嘉誠在 1986年度和記黃埔的業務報告中所言及的:

本集團堅持不渝之目標是不斷茁壯成為一家基礎廣大,而主要業務以及控股權利中心仍牢固植根於香港的國際性集團。

李嘉誠從不覺得自己的地產之道有什麼不能公開的秘訣。他認為:

我不會因為今日樓市好景,立刻購下很多地皮,從一購一賣中牟取利潤。我會看全局,例如供樓的情況,市民的收入和支出,以至世界經濟前景,因為香港經濟會受到世界各地的影響,也會受到政治氣候的影響。所以在決定一件大事之前,我會審慎,會跟一切有關人士商量,但到我決定一個方針之後,就不會變更。

我會貫徹一個決定,我在差不多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 projects(工程)上做到這一點。比如,以過去數以百計的地盤而論,更改的情況可以說是絕無僅有。我不會今日想建寫字樓,明日想建酒店,後天又想改為住宅發展。因為我在考慮的期間,已經著手仔細研究過。一旦決定了,就按發展計劃,除非有很特別的情況發生。

我知道香港有的人把幾萬英尺的一個地盤,可以計劃更改幾次,十幾年之後才完成,有些人喜歡這樣做,但我負擔不起。

賺錢法則李嘉誠興建的第一個大型屋村是黃埔花園。早在 1981年,李嘉誠就開始籌劃推出這一龐大發展計劃。

黃埔花園所用地盤是黃埔船塢舊址,按港府條例,廉價的工業用地改為住宅與商業辦公樓用地,應當補交地皮的差價。而當時正好是地產狂熱的階段,按協定的價格,和黃需補地價 28億港元。由於代價太大,李嘉誠不得不按兵不動,暫緩實施,靜待時機。

時隔兩年,1983年,香港地產業出現低潮,李嘉誠立即抓住大好時機,與港府討價還價。結果他僅用 3.9億港元就獲得了商業住宅的開發權。這樣,李嘉誠大大降低了發展成本,屋村的每平方英尺發展成本不及百元。也就是說,在前後三年的時間差裏,李嘉誠少支付 25億地價。相信主持有關工作的港府官員,麵對如此結果,麵對如斯精明的李嘉誠,隻能徒歎奈何,慚愧不已。

眼不過人,技不如人,不說也罷。1984年 9月 29日,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在北京簽訂。香港前景驟然明朗,恒生指數回升,房地產再度活躍飆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