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2 / 3)

1984年年底,黃埔花園興建計劃是中英簽訂聯合聲明後香港首項龐大地產發展計劃,和黃將在六年內投資 40億港元發展整項計劃。該計劃包括興建一百多幢住宅大廈,總樓麵麵積 765萬平英尺,另有商場麵積 170萬平方英尺。這樣宏偉的屋村工程在香港地產業史上前所未有。和黃公布黃埔花園發展計劃時,李嘉誠亦親自到場,主持動工儀式,可見李嘉誠對這個項目的高度重視。

地產低潮補地價,地產轉旺大興土木,地產高潮出租樓宇,而且要分期逐年推出(整個計劃分十二期,首期 1985年推出,1990年全部完成),每期樓花還根據市場波動不斷調整推售的數目、價格、時間、層數、座向,等等。

這就是李嘉誠在香港地產界立於不敗之地的秘密所在。

黃埔花園由 1985年 4月推出第一期,至 1989年 8月售出最後一期,售價由每平方英尺 686元升至 1755元。

據粗略估計,整個黃埔花園平均售樓價為每平方英尺 1220元,以黃埔花園住宅樓麵積共 765萬平方英尺計算,和黃在約四年半時間內總收入達 93億港元,扣除約 40億港元發展成本,稅前利潤高達 53億港元。如此高的回報,實屬罕見。此外,和黃還持有 170萬平方英尺商場做收租之用,為集團提供穩定租金收入,以確保集團運作之正常穩定現金流。

和黃擁有黃埔船塢地皮這一爛泥荒地,經李嘉誠之手開采、挖掘,妙手回春,點石成金,終於顯山露水地發出絢麗多姿的繽紛。麵對如此結局,已經離開怡和的紐璧堅,也不得不點頭稱是,拱手稱頌。

話說某一天,開完業務會議,李嘉誠的秘書洪小蓮(後為長江實業董事,現職李嘉誠基金會董事)說:“依目前的發展勢頭,我們將來一定要做成最好的華資地產公司。”

李嘉誠卻說:“我們要做到能與置地(當時香港實力最雄厚的英資地產商)較量。”

洪小蓮聽後不以為然,有可能嗎?雖然如此,但當問及李嘉誠,經商多年,最引以為榮的是什麼事情,他說不是擊敗置地,而是“我有很多合作夥伴,合作後,仍有來往。比如,投得地鐵公司那塊地皮,是因為知道地鐵公司需要現金……你要首先想到對方的利益:為什麼要和你合作?你要說服他,跟自己合作都有錢賺”。

洪小蓮後來回憶起當初李嘉誠那番話,發現原來夢想可以成真,如果連夢都不敢做,那麼,隻能在原地踏步。

李嘉誠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之道:“管理一間大公司,你不可以樣樣事情都自己親力親為,首先要讓員工有歸屬感,使得他們安心工作,那麼,你就首先要讓他們喜歡你。”

1974年 5月,李嘉誠領導長江實業與實力雄厚、作風穩健的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合作,成立由李嘉誠出任董事長兼總經理的加拿大怡東財務有限公司。公司注冊資本 5000萬元,李嘉誠與加拿大方麵各出資 2500萬元。同年 6月,得力於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的保薦,長江實業在溫哥華順利上市。

聯營公司的建立,不僅為發展中的長江實業引進大量現金,而且為長江實業在接下來的拓展海外、橫向發展的過程中,開辟了一條潛力深遠的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

1978年 5月,李嘉誠中標所建的環球大廈開盤,總價值約 5.92億港元的物業,於廣告刊登後 8小時內全部售完。一個香港開埠以來少有的神話,6億商品8小時售罄。神奇小李再次以自己的神來之筆改寫了香港的神奇曆史,寫下了香港地產發展史上的又一個神來之筆。

1978年 8月,李嘉誠投標所建的金鍾海富中心開始出售,交易總價為 9.8億港元,創造開盤售樓一天交投最大的紀錄。

做任何事,心中都要有一個“全”字,這樣才能辦好事。80年代,李嘉誠先後完成或進行開發的大型屋村有:黃埔花園、海怡半島、麗港城、嘉湖山莊。李嘉誠由此贏得“屋村大王”的稱號。李嘉誠由此成為香港曆史上獨樹一幟的地產大王。

1985年,置地因債台高築,被迫出售港燈股權,李嘉誠斥資 29億購入34.6%的港燈股權,他看好的是電廠舊址發展潛力。李嘉誠收購港燈,其實“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在意的是港燈的地盤。港燈的一家發電廠位於港島南岸,與之毗鄰的是殼牌石油公司油庫,殼牌另有一座油庫在新界觀塘茶果嶺。

李嘉誠收購港燈後,祭出環保旗,想方設法遊說港府,並策動傳媒輿論,大造聲勢,強調發電廠鄰近市區,既對人體健康無益處,又直接威脅人身安全,成功將電廠遷往南丫島。這樣,李嘉誠運籌帷幄,獲得了兩處可用於發展大型屋村的地盤。

1986年,李嘉誠運用超人力量及其固有的靈活的交際手腕,與政府充分合作,殼牌石油將茶果嶺和港島南兩塊油庫地皮,換回青衣油庫地皮。而港燈將毗鄰殼牌油庫的港島南發電廠,移到南丫島後,將兩幅地皮合並重建,發展成為今日的海怡半島。

1988年 1月,全係長實、和黃、港燈、嘉宏四公司,向聯合船塢公司購入茶果嶺油庫後,即宣布興建大型屋村,並以 8億港元收購太古在該項計劃中所占的權益。這樣,李嘉誠又獲得了大型屋村發展所需要的地皮。這一計劃成就了今日的麗港城,也造成了後來賣樓期間的排隊黨奇聞。

李嘉誠是名副其實的“十年磨一劍”。成大事者,不能大急大躁,而應有足夠的耐心等待機會和創造機會。這就是李嘉誠的賺錢法則。

麗港城、海怡半島兩大屋村就是如此,對它們的構想萌動於李嘉誠著手收購和黃之初時。之後,經過他長期耐心等待時機,精心策劃,其間 1985年收購港燈,使其構想向前邁了一大步,1988年方全麵推出計劃。因此,人們稱道“超人”過人的遠見卓識與超人氣魄之時,又不得不佩服他堅持不懈的耐心恒心決心。

李嘉誠在地產界是一招比一招快,一招比一招準,一招比一招鮮,一招比一招精,一招比一招絕。

無獨有偶,嘉湖山莊計劃的推出,也曆經十年磨劍之久。嘉湖山莊原是相對偏僻的新界天水圍的一個毫不起眼的荒涼的小村莊。

1978年,長實與會德豐洋行聯合購得天水圍的土地。1979年下半年,中資華潤集團等購得其大部分股權,共組公司開發天水圍。華潤占 51%的公司股權,長實隻占 12.5%。華潤雄心勃勃,計劃在 15年內建成一座可容納 50萬人口的新市鎮。

李嘉誠當時正為收購和記黃埔殫精竭慮,因此難以分身的他,無暇顧及天水圍的開發工作,而整個開發計劃,由華潤主持主導。可是,當時的華潤並沒有房地產開發的經驗,尤其缺乏開發大型樓盤的發展經驗,再加上它的紅色背景,又缺乏廣泛的香港人脈,未完全洞悉港府運作的特點,所以最終它的龐大計劃在港府的幹預下胎死腹中。當然,也不完全排除港英當局有意封殺紅色的中資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