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3 / 3)

天水圍成了華潤的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華潤灰心喪氣,手足無措,騎虎難下。李嘉誠則看好天水圍的發展前景。他成竹在胸,不動聲色,慢慢地收購了其他股東的股份。

經過十年馬拉鬆式的吸納,到 1988年,李嘉誠終於控得除華潤外的 49%的股權。1988年 12月,長實與華潤簽訂協定,長實保證在天水圍發展中,華潤可獲利 7.52億港元,並即付四分之三即 5.64億港元給華潤。

如將來樓宇售價超過協定範圍,其超額盈利由長實與華潤分享,華潤占51%。今後天水圍發展計劃及銷售工作均由長實負責,費用由長實支付。風險全部由長實承擔,華潤隻等天上餡餅掉進口中。又一個讓利合作夥伴的經典。但是,李嘉誠一丁點也沒有吃虧。俗話說“一分勞動,一分收獲”。當然承擔風險者收入要高得多。

天水圍全部工程分七期到 1991年完成,至今仍是香港最大的私人屋村,也是亞洲最大的私人屋村。僅僅第一期售樓,華潤就已贏得協定範圍中的 7.52億港元的利潤。以後六期,華潤等於“額外”所得,而長實的利潤,遠在華潤之上,更是不可估計。

在這個計劃中,李嘉誠一箭五雕:其一是自己大賺特賺;其二是挽救了華潤,並且使它坐收豐厚利潤;其三是搞好了與中資的關係,因為華潤正是國家外貿部駐港貿易集團公司;其四是向港人推銷推廣了環保概念;其五是借此樓盤之宏大規模,向商界展示了其子李澤钜的辦事能力魄力。

與其說李澤钜成功推銷了嘉湖山莊,但不如說是嘉湖山莊出人意料地推銷了李澤钜。當然,最為重要的是,李嘉誠及其長子李澤钜在發展物業的同時,強力推銷環保概念,令到蛙居鬥室的香港人為之耳目一新,也令到香港住宅市場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概念新的天地新的世界新的色彩。也由此,港府在未來的批地過程中,開始重視環保問題。

李澤钜的江湖地位,由此,巋然於人。李澤钜的廬山真麵目,也由此為港人所熟知。李澤钜柔中帶剛的處事手腕,精於算計甚至過於算計的頭腦,也由此令合作夥伴讚賞,甚至頭痛不已。

所以,如果你有幸與李嘉誠打牌,當李嘉誠打出一張牌之時,你一定要考慮清楚,隨後他可能會出什麼牌,這就是李嘉誠的風格,任何事情都不會是單一的直來直去,不是一個戰役戰術,而是戰略策略。

1991年 11月嘉湖山莊首期推出時,當時的售價已經達到每英尺 1850元,超過了當初長實與華潤協議中的 1997年每英尺 1700元的預期理想價。

其後,隨著香港樓市的穩定與攀升,嘉湖山莊水漲船高,到 1996年 4月,每英尺已經達到 2936元,最後一期在 1997年推出時,售價已超過 4000元。據估計,長江實業在嘉湖山莊的十年發展過程中,前後獲利超過 130億元。

從 1994年至 1996年,長實集團在市場推出的住宅單位多達 1.1萬個,高踞各大地產商榜首。1979年長實擁有地盤物業麵積已超過置地,而實際價值仍大為遜色。置地的優勢,是單位麵積的含金量高。因此,到 1986年 1月,雖然長江全係已超過怡和全係的市值,但長實市值僅為 77.6億港元,遠遠低於置地的市值 150億港元。

李嘉誠揚長避短,把發展重心放在土地資源較豐、地價較廉的地區,大規模興建大型屋村,以此來取勝。

到了 1990年 6月底,長實市值升至 281.28億港元,居香港上市地產公司之首。一直在香港地產業坐大的置地公司以 216.31億港元,屈居第三位。至此,李嘉誠徹底打敗“地產巨子”,讓置地俯首稱臣。在與置地的爭霸戰中,李嘉誠充分運用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戰術。避實擊虛,迂回作戰。

香港傳媒常用“擎天一指”形容在拍賣市場上龍爭虎鬥的李嘉誠。其實,“擎天一指”指的是李嘉誠強大的經濟實力,更是李嘉誠與眾不同,超然於人的氣度氣勢氣概氣量。

拍賣場上的李嘉誠,並沒有財大氣粗、盛氣淩人的架勢。比如土地拍賣,李嘉誠認為不取此幅,以後還有他幅,目的都是發展地產賺錢,“絕不可持買古董的心理。”因此,每次參加競標,李嘉誠總是洞察先機,仔細研究,精心計算,全麵分析,製定出奪標的最高價格,若超過此價,李嘉誠則毫不猶豫地果斷退出。

有記者在采訪中會這樣問李嘉誠:“都說您是拍賣場上擎天一指,誌在必得,出師必勝,可您有時為何還是中途退出?”李嘉誠幽默地說:“這是因為我心中有數,經商為的是利潤,不是為了競爭,如果有利可取就參與競爭,不然就要退出。你們沒有看到我想舉右手,就用左手用勁按住;想舉左手,就用右手按住。 ”耐心等待,捕捉機遇,有智有謀,從長計議,這是李嘉誠的經商訣竅之一。

李嘉誠從不炫耀自己,也從未自高自大。

我隻是朝著個人定下的目標一步步推進,從來沒有居心和任何人比拚。

逞一時之英雄,不計後果,這絕對不是李嘉誠的行事作風,而是某些賭徒的手法。假如碰到這種賭徒,李嘉誠就會理智地坦然退出,以成全對手的風頭。

李嘉誠說:“與其到頭來收拾殘局,甚至做成蝕本生意,倒不如袖手旁觀。 ”當有人問起李嘉誠地產生意的訣竅時,李嘉誠毫不猶豫地說,第一是地段,第二是地段,第三還是地段。

股神巴菲特曾說過一句名言:“股市成功的秘訣有三條:第一,盡量避免風險,保住自己的本金;第二,盡量避免風險,保住自己的本金;第三,堅決牢記第一、第二條。”

巴菲特認為,任何不可預測的遠景都是騙人的。甚至在 1999年和 2000年上半年網絡狂熱,他的業績趕不上股票指數的時候,他依然不改初衷。麵對眾人和他的投資者的質疑,巴菲特說:“非常抱歉。但是,我依然隻會用我的老師傳下來的價值估算法。”

1987年 9月 14日,大有“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崗”之氣勢的李嘉誠在記者招待會上興奮地宣布:其控製下的四家上市公司已經集資 103億元,並且動用其中的 29億收購英國大東電報局 4.9%的股份,其餘用於擴建第六、第七號碼頭,以及興建四號碼頭貨物物流中心。

自 20世紀 80年代後半期以來,李嘉誠一改從前在香港所進行的長期策略性的收購活動,重新著眼自身結構與業務的整頓重組和進一步加重業務國際化的比重之有關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