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他進行了一係列眼花繚亂的改組活動:1987年將港燈集團的非電力業務分拆成嘉宏國際集團有限公司;1988年長江實業進一步將青洲英坭私有化;1989年和記黃埔將屬下的安達區大亞集團售予長江實業。
李嘉誠集團內部的一係列資產重組措施,不僅僅便於理順集團內部的業務分工和利潤分配,而且也為今後新的投資創造有利條件。接下來,李嘉誠還通過加強對和記黃埔的貨櫃碼頭和電訊業務等方麵的投資,使集團業務進一步核心化多元化。
1986年,李嘉誠財團趁石油價格處於低潮時期,收購赫斯基石油公司 52%的控股權。其中李嘉誠家族占9%,共耗資 32億港元。
1986年,李嘉誠進軍北美能源業的同時,並沒有放過歐洲能源市場。同年12月初,李嘉誠私人斥資港幣 1000萬元,收購英國倫敦上市的克拉夫石油公司4.9%的股權。
李嘉誠頻頻出手的策略性投資,什麼時候會賣出呢?沒有人能夠準確地預測到,甚至連李嘉誠有時也不能準確預測到。但是,所有人都會相信,一定會是在未來資本高漲的某一個高點。總之,李嘉誠是不會與他的投資項目長期拍拖擁抱的。
投資買賣不是婚姻,李嘉誠深諳其中的奧妙。成功後的李嘉誠對自己的形象極其在意,一副大大的黑框眼鏡架在臉上,不苟言笑,給人嚴肅認真,一絲不苟的感覺,李嘉誠很少接受媒體采訪,原因有三:
第一,十分慎言,他知道自己在香港乃至世界上都是有一定地位的人物,說他一言九鼎並不為過,如果對媒體說話,萬一被捕風捉影的香港媒體斷章取義地誤解歪曲,事關重大,不如幹脆少說甚至不說,這就是他自己所說的要低調。萬一被指責是在操縱股價,真是得不償失。
第二,怕傳媒亂寫,尤其怕香港的傳媒亂寫濫編。近年狗仔隊盛行,李嘉誠避之唯恐不及,絕不輕易對媒體開口。
第三,據李嘉誠手下的一位老臣子說,李嘉誠是不喜歡出小風頭的,也就是說,一些二流三流的媒體記者想采訪他,絕對是沒有可能的,因為李嘉誠日理萬機非常忙。大的風頭嘛,李嘉誠偶爾也是願意出一出的,比如,《紐約時報》或《時代周刊》、中央電視台等著名媒體采訪,一般情況下,李嘉誠是不會拒之門外的。
然而,在外人的眼中,在一個外國記者的筆下,李嘉誠看上去不像一位難對付的商人,而像一位學富五車的大學教授,或者和藹可親的中學校長,或者慈祥溫和的老伯。當你麵對麵和他聊天時,絲毫感覺不到他是世界知名的富豪,而是一個循循善誘的謙和博學的長者。
言行謹慎的李嘉誠,絕對不是一個談鋒犀利,能言善辯的外交家。他更像一個從書齋裏慢步踱出,滿腹經綸的學者,非但不能巧舌如簧,花言巧語,慷慨激昂,而且絕對看不出絲毫的老謀深算,工於心計,左右逢源。就算現時立即將一副黃袍馬褂穿在李嘉誠身上,已經看慣了西裝革履形象的李嘉誠,相信人們也不覺得有多麼奇怪。
李嘉誠人如其名,靠的是一貫如一的誠,以及多年來持之以恒,堅如磐石的超卓信譽。
發掘人才今日的世界是一個瞬息萬變的世界,今日的世界是一個突飛猛進的世界。貫穿在這個劃時代的大變革之中的世界經濟,也呈現出愈來愈激烈的商業競爭態勢,而這種激烈的商業競爭,實際上是企業與企業之間的人才和智慧的競爭。李嘉誠正是其中主宰和操縱這些競爭的弄潮高手。
20世紀 50年代初期就跟隨李嘉誠南征北戰的創業者——上海人盛頌聲和潮州人周千和,就是李嘉誠創業興家的將相之才。
1980年,被李嘉誠提升為副總經理的盛頌聲,在回答記者關於“長江實業在強敵環伺的情況下,終能脫穎而出,原因何在”的問題時說:“靠李嘉誠先生的決策和長江實業上下齊心的苦幹。李嘉誠先生決策快速而準確,這麼多年來從沒看錯過人,沒做過錯誤的決定。”
李嘉誠的真誠與善待下屬,令下屬對他忠心耿耿,全力以赴。在長江實業發展具有一定規模之後,李嘉誠便開始著手選拔人才和發掘人才。他打破東方家族式管理企業的傳統格局,構架了一個擁有一流專業水準和超前意識而且組織嚴密的現代化經營內閣,來配合他苦心經營起來的龐大的李氏王國。
正如一家評論雜誌所稱道的:“李嘉誠這個內閣,既結合了老、中、青的特點,又兼備中西方色彩,是一個行之有效的合作模式。”
李氏王國的業務包括地產、通信、能源、貨櫃碼頭、零售、財務投資及電力等,十分廣泛。而圍繞在李嘉誠身邊協助他經營的得力助手,有長江實業及和記黃埔董事局副主席麥理斯、長江實業總經理周千和以及董事周年茂、馬世民、霍建寧、洪小蓮、甘慶林、李澤钜等人。
畢業於香港大學的霍建寧,自 1979年在美國留學歸來後,就進入長江實業集團,出任會計主任,其後又考得澳大利亞會計師資格,到 1985年被委任為長江實業集團董事。處事低調的霍建寧,有著傑出的金融頭腦和非凡的經營管理本領,被譽為頭腦充滿了賺錢的細胞。
曾經由李嘉誠指定為長江實業的專門人才而被送往英國攻讀法律的周年茂,是周千和的兒子,1983年,三十餘歲,就被李嘉誠選為長江實業董事和集團指定發言人。
曾經在 60年代末期,也就是長江實業尚未上市之前就作為李嘉誠的助手,跟隨李嘉誠長達 21年之久,為李嘉誠立下汗馬功勞的精明能幹的“女強人”洪小蓮,作為長江實業的董事,深得李嘉誠信任。
不僅如此,深悉“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李嘉誠,從古代聖賢的做人風範中,汲取到成為一代典範的精髓。
60年代初期的李嘉誠,在長江實業步入規模化集約化運作發展之路的時候,開始注意回避東方式的家族化的企業管理,並在當時就開始大膽起用洋人。李嘉誠高薪聘請了一位美國人 Erwin Leissner出任總經理,負責集團之日常運作。這之後不久,又聘請了一位美國人 PaulLyons為經理,配合原來的二百餘位基層管理人員實行企業的國際化管理,自此長江實業的管理格局更提升至一個全新的層次。
李嘉誠所器重的另一個外國人,就是英國人馬世民。
1966年,雄心勃勃的馬世民來到香港,是為了加入當時控製了整個香港經濟的怡和財團。馬世民勤奮好學,積累了大量融合東西方企業管理之精華的企業管理經驗。他已經完全領悟了怎樣在亞洲經營商業,也更精明地看出香港的發展前景。
70年代末的一天,一個很偶然的機會,馬世民與李嘉誠攀談起來,馬世民感慨之餘說:“目前來說,我的經驗及能力還有待於邊幹邊學。但香港是這樣,當你拿出真本事做生意時,你就學得很快。 ”這句話給李嘉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時他正在有目的地含而不露地發掘各方人才,因此自然而然地把注意力放在了馬世民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