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2 / 3)

1984年,一直默默注視馬世民發展的李嘉誠,基於集團內部業務發展的需要,看到任用馬世民的時機已成熟,便通過和黃收購了馬世民自己創辦的公司,並將當時名不見經傳的馬世民提升為和記黃埔董事兼總經理。

在總結自己的用人心得時,李嘉誠曾生動地說:

知人善任,大多數人都會有部分長處,部分短處,好像大象食量以鬥計,蟻一小勺便足夠。各盡所能,各取所需,以量材而用為原則。又像一部機器,假如主要的機件需要用五百匹馬力去發動,而其中的一個部件則隻需半匹馬力去發動,雖然半匹馬力與五百匹馬力相比小很多,但也能發揮其作用。

就如在戰場,每個戰鬥單位都有其作用,而主帥未必對每一種武器的操作都比士兵純熟,但最重要是首領亦十分清楚每種武器及每支部隊所能發揮的作用……統帥隻有明白整個局麵,才能出色地統籌和指揮下屬,使他們發揮最大的長處以取得最好的效果。

李嘉誠的總部——長江集團中心,為何不跟旁邊的中銀大廈比拚高度?它的樣子為何四四方方像個盒子?負責設計這兩幢建築的摩天大廈大師西沙佩利說:“李嘉誠信風水,他相信四四方方的盒子形大廈,可抵擋中國銀行的煞氣。 ”西沙佩利說,如何定出長江中心 283米高的高度,是一項精明傑出的政治藝術。

他透露,高度是李嘉誠定下的,“他說要高過旁邊的彙豐總行(179米),但要矮過另一旁的中銀大廈(367米)。”如果在中國銀行及彙豐總行的最高點畫一條斜線,長江集團中心就在這條斜線之下。

從外表看,長江集團中心設計得四四方方,欠缺線條美,在香港眾多摩天大廈中不算突出,西沙佩利說:“因要解決中銀的風水問題,我要依風水大師意見,故設計上頗多限製。”此外,長江中心的菱角位全被“削平”,方形建築最後變成八角形,原因也是為免跟中銀大樓硬撼。

多元化發展“9?11”事件重創世界經濟,令全球投資者大多噤若寒蟬,手足無措。但是李嘉誠旗下的長和係卻頻頻出手,從香港到海外,從地產到能源,從電訊到港口,從零售到醫藥,掀起一連串的投資行動,引起全球市場的高度關注,有媒體甚至將之概括為李嘉誠逆市投資策略。

2003年 10月中旬,長江實業擊敗競爭對手,以 6.65億港元的低價成功投得紅磡商業用地皮。香港地產業人士驚歎:經此一役,長和係龐大的“紅磡地產王國”已然成形!

地產投資一向是長和係的支柱,更是李嘉誠在香港建功立業之本。有分析員指出,長實的策略是趁著香港地產市場低迷不振,大力擴展土地儲備,以鞏固其領導地位。

早在 80年代初,李嘉誠成功收購當時香港四大洋行之一的和記黃埔(簡稱和黃)後,即著手把和黃位於紅磡的船廠地發展為住宅項目,邁出打造地產王國的第一步。李嘉誠之所以布重兵於紅磡,重要原因是紅磡地處要衝:九龍火車站位於區內,未來地鐵紅磡支線建成後,這裏更會成為連接香港與內地的交通樞紐。

更重要的是,該區橫跨九龍城學區,區內有全港最多的名校,是曆來中產階層選擇居住的首要選擇,這一因素可以持久地支撐大市價格,就算其他地區樓價大幅度下滑,該區所受到的影響也相對為輕。

經過多年的經營,長和係已在該區擁有黃埔花園、海逸豪園、海逸酒店和國際都會等九個發展專案,總樓麵麵積超過 110萬平方米。

1986年 11月,李嘉誠部署和黃與長江實業重新組織一家公司,在歐洲發行總值港幣七點八億元的可兌換的國泰航空公司股份債券。通過這次變相批售國泰航空公司股份,和記黃埔與長江實業在短短半年的時間內,獲利高達 2.5億港元。

李嘉誠的成功,也是他知人善用的成功。

2003年 8月,李嘉誠在被問及香港行政長官董建華應否為香港現今疲弱的經濟負責時,他表示經濟的好壞並非一個人的問題,而且香港在九七年前的經濟是泡沫經濟,故此無論亞洲有否出現金融風暴,香港的經濟都曆史性地存在著結構性問題,這個泡沫都會或早或遲地暴露出來。

假如董建華不用為香港的經濟負責,一向與董建華關係密切的李嘉誠是否要為過去的泡沫經濟負上部分責任?其實,從地產商的角度看問題,李嘉誠也是董建華政府施政,尤其是房屋政策“八萬五”目標 a的最大受害者。

作為香港最大地產商之一的長實集團,在早年推出新樓盤的時候采用小批量分批次推出的手法,以致經常出現數十倍超額認購。以中產階層為目標顧客的紅磡海逸豪園為例,中原地產海逸豪園分區經理鮑誌德表示,該樓盤第一期推出的第一批單位隻有十多個,供求完全不平衡,因此造成售價由每英尺 7000港元急升至高峰期的每英尺 1.1萬港元。

另外在天水圍的嘉湖山莊亦因同樣的推銷手法令尺價由每英尺升 1500至4300港元。由這種推銷手法所造成的市場氣氛,居然也被指責是構成香港泡沫經濟的元凶之一。不能否認長實在香港高地價高房價發展中所發揮的推波助瀾的作用。正是香港地產市道的兩高,才使得香港有可能成為遠東金融中心。

當然,這是香港眾多地產商推銷的基本手法策略之一,絕對不是李嘉誠的獨家絕技,更非始於李嘉誠,隻不過是李嘉誠將其發揮運用得爐火純青。

無理由他人賺錢,超人挨罵。雖然李嘉誠為董建華說好話,以及多年來一直表明支持當時董建華所推出的八萬五建屋政策,但亦由於後來樓市毫無起色,長和係的地產業務實質上成為首當其衝的受害者,以致後來,長實不得不明確希望政府要減慢推出居屋速度。

李嘉誠是否完全認同董建華的經濟政策,實在不言而喻。

早在 1999年 6月,在房地產界叱吒一時的李嘉誠,認為香港的經濟必須超越房地產的限製,追尋更高的附加值的高科技產業,扭轉金融風暴之後的被動局麵。

李嘉誠在接受《亞洲周刊》獨家專訪時就指出,海外投資者在香港房地產業中不會超過 5%,香港要創造外彙,還須多元化發展,開拓高新科技等附加值更高的產業,在世紀之交衝出房地產的樊籠。 a“八萬五目標”即指八萬五建屋計劃,簡稱八萬五,是董建華在 1997年度施政報告提出的一項政策,即每年供應不少於八萬五千個住宅單位,希望 10年內全港七成的家庭可以自置居所。這項政策的推出,再加上亞洲金融風暴,使香港樓價一落千丈,香港經濟一片蕭條,直到 2003年才逐漸複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