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1 / 3)

1824年,查理斯死後,荷林沃茲將公司改名為馬尼亞克公司,同時決定退休回國,為此,他物色了膽大心細敢於犯險的渣甸為公司的合夥人。

1827年,渣甸加入馬尼亞克公司,負責管理該公司在廣州的進出口業務。這對於渣甸是一個施展身手的極好機會,因為當時的形勢已漸趨明朗,東印度公司在中國的貿易壟斷已是強弩之末,更重要的機緣是,大清帝國已是日薄西山,不堪一擊,在這腐朽的國度裏,銀元與洋妞成了渣甸走私鴉片橫行無阻的最有力的敲門磚與通行證。如果讀者看過陳衝主演的電影《大班》,或許還能對當年的景象略知一二。

怡和洋行的另一個創辦人詹姆士?馬地臣(JamesMatheson),也是蘇格蘭人,早年畢業於英國愛丁堡大學。馬地臣亦曾在東印度公司任職,1815年他取得了自由商人的資格,並加入他叔父在加爾各答開設的公司。

1818年他離開叔父的公司前往廣州,開始從事鴉片走私活動。1826年馬地臣結識了渣甸,兩年後亦加入了馬尼亞克公司,與渣甸合夥從事鴉片走私,一本萬利,生意越做越大,賊膽也越練越大,胃口也越來越膨脹。

兩人不僅在廣州一帶銷售鴉片,還雇人沿海北上至渤海灣,擴大走私販毒,積累了大量肮髒的財富和資本,這或許正應驗了他們同時代的鄉鄰、無產階級導師馬克思所說的那樣,資本原始積累的每一個毛孔,都滴著肮髒的血。

1830年,渣甸在廣州致函英國友人,極其無恥地聲稱鴉片走私是“我所知道的最穩妥又最合乎紳士風度的投機。其中雖然充滿風險,但是其樂無窮,因為它可以幫助你得到你想要的一切”。

好一個紳士風度,好一個其樂無窮,好一個無恥嘴臉。他在信中說:“在好的年頭,我估計每箱鴉片的毛利甚至可達一千銀元之多。”走私鴉片的生財之道,不僅在於販賣,他們同時操縱市場,投機買賣,哄抬價格,轉手間,即獲暴利。一百七十年前的一千銀元的商業概念是什麼?按照貨幣比值,應該是今天的 100萬元港幣。可見當時鴉片貿易的猖獗。可憎可恨可憐可悲可歎的東亞病夫,撞邪撞到這樣的“鬼”,真是倒黴透頂了。

1832年 7月 1日,渣甸和馬地臣在馬尼亞克公司倒閉的翌日,在廣州創辦了怡和洋行。當時,公司的主要合夥人還有渣甸的外甥安德魯?約翰斯頓和馬地臣的外甥亞曆山大?馬地臣。

拜清朝政府之腐敗無能所賜,怡和洋行的業務發展極快,1834年東印度公司退出後,怡和洋行即取代東印度公司,成為英商對中國進行鴉片貿易的主角兒。

1844年,怡和洋行將總部從澳門遷至香港東角(今日港島太古城中心一帶),並雇用了 12名武裝的印度人守衛總部。由此,揭開了怡和發展曆史的新一頁,自由港口香港正式成為萬惡的鴉片貿易的名副其實的中轉站與總指揮部。所以,到後來隨著香港回歸的臨近,麵有愧色臉紅耳臊忐忑不安的怡和對共產黨又驚又怕。當然,對其遷冊避難之舉措,人們則是心知肚明,不言而喻。

其時,馬地臣已退休回國,怡和大班的職位,由其外甥亞曆山大?馬地臣(AlexanderMatheson)接任。為了解決香港和廣州的交通問題,怡和洋行和香港的九家洋行組成了一支快艇隊,定期來往於省港之間,運送郵件、旅客。當然,這時的郵旅業務,還隻是完全從屬鴉片走私,為鴉片走私服務。

1871年,英商保羅?遮打(Catchick Paul Chater)創辦了香港第一家碼頭貨倉公司——香港碼頭貨倉有限公司,在灣仔海旁建設碼頭及貨倉,依照英國標準,用優質木材修建碼頭,用水泥建築倉庫,並購入簡單的起重機及手推車做卸貨之用。不過該公司創辦後,股東僅籌集到三分之二資本,資金不足,經營不理想,開業不久就負債累累,最後宣布破產。

保羅?遮打鑒於香港島設碼頭貨倉不甚理想,遂於 1886年在九龍尖沙咀海旁創立香港九龍碼頭及倉庫有限公司(簡稱“九龍倉”)。九龍倉的設立及其運作,終於揭開了我們書中故事的序幕。這個序幕確實有點囉唆,但是,曆史的細節不能不交代,否則,未來的故事就很難精彩。

1874年,台風襲擊香港,尖沙咀一帶不少倉庫和碼頭東主破產,投資者自願將地段交還政府。

1885年,香港政府將尖沙咀臨海地段重新拍賣,由遮打投得。當時,該地段尚未發展,全是臨海的空曠的泥沙之地,有充足的土地興建貨倉碼頭,且臨深海,處港灣,可避台風,可停泊大輪船,是建設貨倉碼頭的理想地點。

1886年,遮打與怡和洋行合作,創辦九龍倉公司,注冊資本 170萬元,在尖沙咀沿海地段建設兩座碼頭與倉庫,因其兩倉相連如橋故得名“九龍倉橋”。九龍倉還備有容量約 75萬噸貨物的倉庫,運輸貨棚備有專門設計的充足燈光和寬敞的貨場,貨倉是一座鋼筋混凝土的堅固的足以抵禦八級台風的六層樓房,全都安裝了貨運電梯和起重機。

九龍倉的創辦,使維多利亞海港有了嶄新的碼頭及貨倉設施,奠定了這個遠東深水港的重要基礎。

到 20世紀 40年代,九龍倉已成為香港一家以效率著稱,聞名遠東的大型碼頭貨倉公司,無論在漲潮或退潮時,其碼頭都能夠同時停泊十艘吃水十米以上的遠洋貨輪。

怡和曾在它的廣告上狂傲地宣稱:“在中國任何地方,隻要哪裏有貿易活動,哪裏就有怡和洋行。”其實,應該這樣講:在中國任何地方,隻要哪裏有販毒活動,哪裏就有怡和的影子。當然,這是說的早年的怡和,不是現在的怡和。

憑借著從早期鴉片貿易積累的雄厚資本,以及多年來的豐富的管理經驗,怡和洋行在與其他各國洋行的競爭角逐中,始終保持優勢,因而在中國,它被譽為“洋行之王”。當年怡和橫行無阻的撒手鐧就是黃白紅黑,即黃金、白銀、洋妞、鴉片,以毒攻“毒”,而且萬試不爽。

1949年共產黨執政後,怡和在中國的業務發展便走進了終點,自“三反”、“五反”運動後,對共產黨心有餘悸的怡和即完全撤離大陸,損失慘重。

有此過節,怡和對共產黨政權存有恨意戒心,加之自己跳進黃河也洗不清的特殊的黑黢黢的缸底,總怕共產黨秋後算賬,故此對香港九七問題亦抱有非常悲觀的態度,改而努力拓展海外投資。

1976年 12月底,怡和隻持有約 5%的九龍倉股份,以及 3%的置地股份。經過百年的發展,九龍倉的業務逐漸步向多元化,除收購了海港企業 51%的股權外,亦收購了天星小輪和電車。產業包括九龍尖沙咀、新界及港島上的大部分碼頭、倉庫,以及酒店、大廈、有軌電車和天星小輪。

九龍倉全力發展尖沙咀的地皮作為商業大廈,而此等位於尖沙咀的優質地皮是九龍倉未來發展的王牌,此也是惹來包玉剛大舉收購的主要誘因。

長期在海上漂泊的包玉剛,漸漸看淡航運,就像一個心焦力乏的漁夫,麵對茫茫大海,多麼希望能夠洗腳上岸,極力想找一塊安身立命的立足之地。

包玉剛 1918年 11月 16日出生於浙江寧波。1967年,包氏組織環球航運集團。1970年,與彙豐銀行首腦桑達士合作,成立“環球航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包玉剛為主席。

1972年,成立“環球國際金融有限公司”,由包玉剛出任董事局主席。1975年,包玉剛登上了世界船王的寶座,贏得了“東方奧納西斯”的美譽。到了 1981年,包玉剛環球航運集團的船隊已發展到 210艘,2100萬噸,成為世界上擁有船隻噸位最多的船王。

九龍倉爭奪戰1977年,李嘉誠小試牛刀,以 2.3億港元收購美資的永高公司,開創了香港華資公司吞並外資企業的先河。

永高公司擁有港島中環著名的希爾頓酒店,以及印尼巴厘島的凱悅酒店;不過,其時公司盈利停滯不前,巴厘島的凱悅酒店正在虧蝕之中。當時,輿論普遍認為李嘉誠太過進取,出價過高,似乎不值。因為當時來看,這兩所酒店長期虧損並無盈利能力,更重要的是,短期內確實看不到盈利可能。尤其是印尼的凱悅酒店,那時的巴厘島一片荒蕪,遊客稀少。

然而,事後證明,長實對永高的收購極為成功,因為要在同樣地點興建同等規模的一流酒店,再多用一倍的資金也做不到,至少找不到這麼理想的地理位置。更重要的是,巴厘島未幾就成為印尼最負盛名的旅遊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