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和黃還持有 170萬平方英尺商場做收租之用,為集團提供穩定租金收入,確保公司必需的現金流量,以應付集團日常運作之基本開支。1976年,和記集團獲得 1.07億港元的綜合溢利,並恢複向股東派息。韋理也如約獲得260萬元的巨額花紅。
掌管和黃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轉眼間,從九龍倉收購戰以來,已是兩年多了。風雨欲來,表麵平複的市場似乎該有大動作了。
1979年,李嘉誠秘密與彙豐銀行接觸,得到的明確答複是:隻要李嘉誠開出的條件適合,長江實業的任何建議,都會直接為彙豐銀行有意在適當時候有秩序地出售和記黃埔普通股提供最好的選擇與機會。
彙豐大班沈弼更私下應允李嘉誠,彙豐將優先積極考慮李嘉誠的任何可行性建議。領到這一尚方寶劍,擔心夜長夢多的李嘉誠,快馬加鞭地推動吞並和黃的大計。吸取上次收購九龍倉消息外泄的教訓,李嘉誠對這次的保密極為重視,在外界一無所知的情況下,與彙豐銀行展開收購和黃股份的洽談事宜,同時,繼續采用收購九龍倉時的分散戶頭的手法,極其低調地收購和黃股份。
在彙豐與長江合作重建華人行的兩年期間,沈弼就對李嘉誠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沈弼是彙豐史上最出眾出色的大班之一。作為銀行家的沈弼,他在出讓和黃一事上的考慮,就是以彙豐銀行的切身利益為前提,而不在乎對方是白皮膚還是黃皮膚。總之一句話,不管白貓黑貓,能捉住老鼠就是好貓。
沈弼亦會對懷疑者講:“銀行不是慈善團體,不是政治機構,也不是英人俱樂部,銀行就是銀行,銀行的宗旨就是盈利。誰能為彙豐賺錢,誰就是彙豐的好朋友。”
落花有意,流水有心。李嘉誠深知彙豐絕對不會長期控股和記黃埔,因為金融機構直接操作企業,於理不合,於法不通,於情不便,彙豐銀行出售和記黃埔隻是一個時間問題。
彙豐手頭上持有的和黃股份,最終要找個好人家接手。誰不希望自己的女兒,嫁個好人家,日後過年過節,也會有油水進貢。得到彙豐銀行垂青,就可主宰這當日資產值 62億元的商業帝國。
當人們還在朦朦朧朧地分析猜測之時,一場世紀交易已經悄悄畫上完美的句號。
1978年,李嘉誠與包玉剛達成協定,他放棄對九龍倉控製權的爭奪,從而改善了與彙豐銀行的關係,贏得彙豐銀行高層的信賴。特別是得到彙豐大班的賞識。
李嘉誠有條不紊地部署收購和黃的一係列行動。李嘉誠又以自己的精明能幹、誠實從商的作風,以及日益壯大的長江實業如日中天的業績,令彙豐銀行董事局沈弼所欣賞,從而為急需將和黃這個燙手山芋甩出去的彙豐銀行,創造了一個十分具有吸引力的出售和記黃埔股權的適當時機,也使得李嘉誠夢寐以求的強烈願望得以順利實現。
緊接著集中火力的李嘉誠,拿出“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韌性與氣概,秋風掃落葉,對英資和記黃埔窮追不舍,並繼續在股市上吸納和記黃埔的股票。
彙豐銀行偏偏選中了李嘉誠。今天回過頭來看彙豐,也不能不欽佩當時彙豐大班的眼光與頭腦,正是他們的獨到眼光,造就了李嘉誠,造就了一個商業王國的誕生,造就了一個現代版的經營神話,造就了一個空前絕後的商聖。
一個正直的香港人,在這一點上,都應該感謝這位洋大班。作為中國曆史之一部分的香港曆史,準確說,香港人的曆史的真正開始,發端於李嘉誠收購和黃,由此,有了香港人自己參與並逐步主宰的曆史,而不是延續過往的“華人與狗不準出入”的人格蕩然無存的屈辱的殖民地曆史。
李嘉誠頻頻與彙豐大班沈弼接觸。他摸透彙豐的意圖:“不單是售股套利,而是指望放手後的和黃經營良好。”另一方麵,隻要包玉剛出馬敲邊鼓,拉兄弟一把,自然馬到成功。
李嘉誠在九龍倉收購戰中的義舉,不能不打動包船王的心。包玉剛始終覺得欠李嘉誠一個人情。而身為彙豐董事的包玉剛亦對李嘉誠另眼相待,從中積極配合,遊說彙豐董事局支持。
以此為契機,李嘉誠於 1980年,“蛇吞大象”式地收購了彙豐手下的和記黃埔。
收購和黃,令李嘉誠擺脫本地華資地產商的局限,一躍而成具國際視野國際業務的多元戰略投資者。這位獵人事後難掩興奮之心情對人說:“我捉到了一隻大鷹!”反映入股英資財團的歡呼雀躍之情。
當時,極力支援李嘉誠的是彙豐銀行大班沈弼。據悉,彙豐為出售所持和黃股權,會多番找尋買家,而沈弼很早就甚為欣賞李嘉誠,他與李嘉誠初次會晤後,沈弼立刻向銀行高層寫了一份備忘錄,大意是說,李嘉誠此人非常精明,彙豐以後要多加留意。
既有這樣淵源,彙豐出售和黃給長實一事,經過多次洽商之後,已到了水到渠成勢在必行階段。猶記得沈弼與李嘉誠就這宗交易拍板的會晤,是李嘉誠在當時長實總部華人行頂樓宴請沈弼,兩人是在觥籌交錯間達成協議的。
到了李嘉誠有意收購時,和黃基本上已走上正常發展軌道,雙方的談判極其保密,並在極短時間內達成協議。當年沈弼與李嘉誠在華人行會麵後,1979年 9月 25日下午 4時,沈弼主持了一次彙豐董事局會議,商討把和黃股份售予李嘉誠。
曆史往往機緣巧合。巧的是,在該次商討出讓和黃的彙豐董事局會議上,怡和及太古兩大英資行的董事居然因故未到場,會議決定同意把股份售予李嘉誠。否則,上述兩位英資大班決然不會輕易投票給李嘉誠,沈弼也很難輕易地拍板做成這筆交易。
該項交易事前也沒有谘詢和黃管理層的意見,隻是在會議結束後,通知和黃行政總裁韋理。和黃完全是在自己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彙豐出賣了,確切說是被自己的同胞沈弼出賣了。
和黃管理層的尷尬不言而喻,韋理等人的憤怒可想而知。沈弼在英人英資眼中,成了典型的賣國賊。好在英國人不喜歡階級鬥爭,否則,沈弼往後的日子也很難過。
收購條件也極為優厚,李嘉誠隻需即時支付總售價六億三千九百萬元的20%,餘數可延遲支付。後來證實,李嘉誠所支付的兩成定金,是一天前沈弼親自批準貸款予李嘉誠本人的,而且,六億三千九百萬元的售價十分便宜,每股僅 7.1元。
當時的和黃行政總裁韋理便認為,和黃每股最低限度值 14.4元,李嘉誠可說以大折讓五成購得和黃,更得到彙豐的貸款支援。給予李嘉誠如此優厚的條件,除了九龍倉一役中欠其一個人情外,最主要是彙豐覺得,今後十年李嘉誠在香港的位置將舉足輕重。
同時,也可借幫助華資李嘉誠贏得北京方麵的好感,使得彙豐在香港回歸後能夠平穩過渡,經營運作不會受到政治影響。這對彙豐而言,又何嚐不是一石三鳥。不過,彙豐與李嘉誠方麵都極力否認有如此長遠的政治考慮,強調純粹為一宗商業交易。雙方從未考慮其中所牽涉的長遠的政治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