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軍事戰略家利德爾?哈特 (L.Hart)在《間接路線戰略》中說:從戰略上說,最漫長的迂回道路,往往是達到目的的最短路線。不知道,嗜書如命的李嘉誠,有否讀過《間接路線戰略》。
在現代企業競爭中,以義取利,堅持天人合一,價值平衡,及倫理經營與道德管理,才能使企業持續健康地發展與壯大。李嘉誠深知其中的奧妙,並且玩得得心應手。當然,有時,還需要一點兒異想天開。一種完全不同凡人的超凡入聖的大智若愚。
九龍倉收購戰硝煙未散,兩敗俱傷的置地與包玉剛,一個傷痕累累,氣喘籲籲,一個心有餘悸,精疲力竭。還有一個,會當淩絕頂的李嘉誠,淡定自若,一覽眾山小。
此時此刻,彙豐手中的和黃,正在緊鑼密鼓地物色合適的經營者。和記黃埔的曆史,最早可追溯到 1860年創辦的和記洋行及 1863年創辦的黃埔船塢。到 20世紀 70年代,和黃迅速崛起,其經濟實力一度超過沉雄穩健的太古洋行,威脅到怡和洋行的地位。
和記洋行由英商沃克(Robert Walker)於 1860年在香港創辦,初期業務主要是經營布匹、雜貨及食品的轉口貿易。1873年由英商夏誌遜(John.D.Hutchison)接管。和記洋行在 20世紀初進入中國大陸,曾先後在上海、廣州等通商口岸設立分行。
1863年 7月 1日,怡和洋行、鐵行輪船公司、德忌利士洋行等幾家船東創辦了香港黃埔船塢公司,由鐵行公司駐港監事托馬斯?蘇石蘭出任主席。1865年黃埔船塢收購了石排灣船廠和賀普船塢。
1880年,黃埔船塢合並了大角咀的四海船塢公司,一躍成為香港修船和造船業的巨擘。
1900年,黃埔船塢的規模已達到雇工 4510人,其設施不但能建造各式船舶,而且為來港商船及遠東海麵的船隻提供各種維修養護服務。
二戰之後,幾經改組的和記洋行落入祈德尊家族之手。祈德尊是個貪大求全、好大喜功的商界大鱷。他接手和記後大肆擴張,一味地吞並企業,如此管理,和記焉能過上好日子。未及,效益大幅度下滑,和記背上沉重的債務負擔。和記在捉襟見肘中慘淡經營,艱難運作。
好在祈德尊運氣不算太差,當時正值全球股市節節上揚,香港股市也是一片湛藍的天空,牛氣衝天,不見一片陰霾,祈德尊大量從事股票投機生意,屢有斬獲,倒也能勉為其難,彌補財困。
和記鼎盛時期所控子公司高達 360家,其中有 84家在海外。祈德尊甚至連旗下許多公司經營什麼業務都不知道。公司經營狀況更是鞭長莫及,顧此失彼。1967年,香港政局動蕩,投資者紛紛拋售股票、物業,移居海外,但和記國際的收購步伐並未因此而停止。
1969年,和記國際通過發行優先股集資 7200萬港元,收購了著名的黃埔船塢 30%的股權。這是和記國際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裏程碑,它奠定了日後和記黃埔攜手發展的堅實基礎。
和記國際收購黃埔船塢後,即重組該公司業務並推向多元化發展。同年,黃埔船塢在紅磡興建一座貨櫃碼頭,開始了向貨櫃運輸業的擴充,之後又與華資地產公司合作成立都城地產有限公司,發展黃埔船塢內剩餘土地。
1970年,和記國際通過黃埔船塢,收購港島的大型貨倉集團均益有限公司,黃埔船塢和均益倉這兩家公司在九龍和港島均擁有大量廉價地皮,令和記國際成了香港最大的地主。也由此,引起了李嘉誠的高度關注與格外垂青。
1973年 3月,香港股市從恒生指數 1774點的曆史性高位回落,股市熱潮開始冷卻。當時,和記國際並未停止擴張步伐,仍然大量借貸用作投資活動,尤其是借入風險極大的瑞士法郎,埋下了日後身陷泥潭的導火線。
到 1974年年底,和記國際股價已從 1973年 3月股市高峰期的每股 44元跌至 1.18元,整間公司市值已跌至 3.4億港元,僅相當於 1973年全盛時期的4.7%。
1974年至 1975年財政年度,和記國際虧損 1.29億港元。
當時,和記國際已陷入嚴重的財政危機之中,市場有關公司倒閉的傳言滿天飛。1975年 9月,和記國際召開股東大會,董事局在逼不得已之下,要求股東供股 1.75億港元,以解除公司的財政危機,但被彙豐銀行所代表的股東斷然回絕。而和記國際的債權人則正循法律途徑強力追債,要求和記國際清盤還債。
在無可選擇的情況下,也就是說根本沒有第二項選擇的尷尬情況下,和記董事局被迫接受彙豐銀行的友好建議,由彙豐銀行注資一點五億港元收購和記國際 33.65%控股權,彙豐銀行成為和記國際的控股大股東。結果,和記國際董事局重組,祁德尊黯然去職。
當時,彙豐銀行亦曾承諾,一旦和記國際恢複盈利,彙豐銀行將在適當時候出售和記國際,這就埋下了日後李嘉誠入主和記的伏筆。盡管如此,和記集團的財政基礎並未穩固,當時公司仍有短期負債 7.6億港元、長期債務 5.7億港元,集團的組織架構仍未清晰。
1975年 11月,大股東彙豐銀行出麵,邀請被譽為“公司醫生”的韋理(W.Wyllie)加入和記國際董事局,出任副主席兼行政總裁,訂明一旦和記恢複盈利,韋理可享有和記國際 2.5%的純利。自此,和記國際進入韋理時代。
韋理上任甫始,向和黃全體高層人員提出了在預定期限內達到的各項目標,包括建立財務控製、解決未了結的訴訟、減縮經常性開支、全麵減債計劃,以及清除虧損的部門和公司等。
隨後,韋理展開了一係列大刀闊斧的改革措施,首先是全力遏止附屬公司的虧蝕,同時加強總公司與附屬機構的溝通,進而加強對公司的管理;其次是強化集團的財政基礎。為此,韋理決定將虧損及盈利較低的公司出售或關閉。經過一年多的改革,和記集團內部管理層的改組已大致完成,主要的虧蝕已全部製止,公司運作很快就有了起色。韋理認為,黃埔船塢的業務隻有貨櫃碼頭、交通運輸、地產、製造業和船舶修理業等,這些業務的發展餘地有限。但黃埔船塢擁有極大數量的土地,可為公司帶來巨額的現金收益。
不過,黃埔船塢在其他業務方麵卻缺乏專門人才,尤其在地產方麵,可說全無經驗。而和記的業務極其廣泛,它所擁有的最大資產就是人才,這剛好彌補黃埔的不足,能協助黃埔將土地發展帶來的資金加以適當連用。因此,韋理決定將和記國際與黃埔船塢合並,1977年 12月 21日,和記國際董事局批準了韋理的建議,1978年 1月 3日,和記黃埔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並取代和記國際的上市地位。
這時,和黃集團共轄有上市公司八家,包括和記黃埔、和寶、屈臣氏、和記地產、都城地產、均益倉、安達臣大亞以及海港工程,其所經營的業務遍及進出口貿易、批發零售商業、商務、貨櫃運輸、船塢、貨倉和交通運輸、地產、石礦業、建築業,以及金融投資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