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1 / 3)

收購及合並委員會主席麥恩指出,包玉剛在增購 2000萬股九龍倉股份之後,已取得九龍倉股份的控製權,但包玉剛不符合收購合並守則的第三點“公平對待全體股東”的原則。委員會建議包玉剛應最低限度以每股 105元向九龍倉股東提出局部收購,而且不應該運用多次增購股份所得到的投票權。

不過,民間一些輿論則認為收購合並委員會的這個舉動欠公平,這是因為置地公司提出增購時,證監處並沒有指出要置地注意此守則,包玉剛完成反收購之後卻提出這一點,似乎有厚洋薄華的嫌疑。事實上,如果要包玉剛“遵守公平對待全體股東”的原則而全麵收購的話,所牽涉的資金高達 60億港元,在當時來說,這一天文數字是不可能做到的。

包玉剛就證監處發表的聲明,第二天與獲多利公司要員進行會議商談,而置地公司方麵也舉行了會議。當天下午四點三十分,獲多利公司通知證監處,說包玉剛無意提出全麵收購九龍倉股份的建議。於是有消息傳出證監處收購及合並委員會主席麥恩立刻攜同相關文件前往布政署。但包玉剛並不接納這些建議,而有關方麵也沒有再采取進一步的行動。

議而不決,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原來,港英政府一直以來就有議而不決的曆史習慣。

此外,還有人認為彙豐銀行在這次收購事件中可能無意中觸犯銀行條例,因為當時銀行法例規定向一家私有公司或銀行董事獨立貸出無抵押貸款,不能超過 25萬港幣或不超過銀行已繳足股本及儲蓄額的 1%。但後來香港政府根據彙豐銀行的材料澄清有關疑問,指包玉剛口頭上曾承諾貸款是以包氏船隊做抵押的,總算給包玉剛一個台階下。九龍倉股權爭奪戰也在這些叫嚷聲中落下了帷幕。

雖然船王包玉剛在九龍倉爭奪戰中最終勝出,但由於怡和方麵的精密策劃,如果不計後來開發海運碼頭的利益,包玉剛最終虧損 6.1億港元,贏了麵子輸了金錢。

1978年 9月 5日,包玉剛公布他及其家族已買入了 20%左右的九龍倉股份,同時九龍倉集團宣布,持有九龍倉股票的包玉剛爵士加入九龍倉董事局。綜觀整場收購戰,包氏雖勝,代價猶大,九龍倉星期三複牌後股價初成 105港元,其後節節滑落,以 74.5港元收市,也就是說,包玉剛 105港元買來的貨品,賬麵上已經跌了一半有多。

換言之,包公勝了一場收購戰,但賬麵價格即刻虧損 6.1億港元。再加上22億港元貸款的利息,以 13%年息計,一年利息支付 2.86億港元,故此該役包先生隻能稱為慘勝。就如同中世紀歐洲的角鬥士,在擊倒對方的同時,自己已是血流滿麵,奄奄一息。

九龍倉收購戰,贏家隻有一個。那就是仿如和風細雨中的羽扇綸巾的神奇小李。

在這宗交易中,李嘉誠不動聲色賺取約六千萬港元利潤,全身而退,將九龍倉這個燙手山芋扔給了包玉剛。包玉剛喝的是血,喝到頂心頂肺而想嘔,李嘉誠飲的是紅酒,喝到心花怒放,暗香浮動。更為重要的是,李嘉誠為日後接手和黃埋下了伏筆。

事後,李嘉誠在回答記者提問時這樣解釋道:“本人沒有大手吸納九龍倉,而長江實業的確有過大規模投資九龍倉之上的計劃,是以曾經吸納過九龍倉股份。本人安排買入九龍倉全部實收股份 35%至 50%,做穩健性長期投資用途,但到了吸納約二千萬股之時,九龍倉股份的市價已經急升至長實擬出的最高價之上,令原定購買九龍倉股份的整個計劃脫節。結果,放棄這個投資計劃。”

其實,九龍倉是塊肥肉,更是一個燙手的山芋。當有人向李嘉誠提出是否會以包玉剛爵士為競爭對手時,李嘉誠予以斷然否定,並在多個場合說:“我與包先生有真誠愉快的合作。”

李嘉誠從不刻意尋找競爭者,從未惡意收購,決不抱買古董的心態,非要不可。他隻是沿著自己預定的軌道前進。途中或遇敵或遇友都是情有可原,順其自然。不過,不論是敵是友,都不得不讚賞李嘉誠的為人。

朱元璋在打天下的時候,采納了謀士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最終奪得天下。李嘉誠所作所為隻是高築牆、廣積糧而已,從來沒有刻意去稱王稱霸,亦無心無意急於稱王稱霸。

李嘉誠退出九倉爭奪戰後,即將矛頭指向另一個目標——青洲英坭。青洲英坭也是一家老牌的英資公司,主要業務是生產及銷售水泥等建築用的材料,在九龍紅磡擁有大量土地。

李嘉誠依然使用同樣的手法,在市場上不動聲色地吸納青洲英坭的股票。這一次,李嘉誠居然輕易就獲得成功。所謂“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李嘉誠在九龍倉攻防戰中細膩地應對自如,進退有據,已經將自己置於不敗之地。

李嘉誠在商戰的風風雨雨中,駕輕就熟,恣意揮灑。

1978年年底,李嘉誠通過長江實業購入青洲英坭 25%股權,加入青洲英坭董事局。1979年長實持有青洲英坭的股權增加到 36%,李嘉誠順理成章出任青洲英坭董事局主席。其間,長實與青洲英坭達成協議,自 80年代起,雙方合作發展青洲英坭所擁有的紅磡鶴園的龐大廠址。

李嘉誠這種收購持有大量廉價地皮的公司的策略,比直接購買地皮更加有利,可謂一舉五得:其一,被收購公司即可提供合理的經常性利潤;其二,被收購公司擁有的大量廉價地皮為集團的長遠發展提供了基礎;其三,若將被收購公司的物業地皮做資產重估或出售,即可獲大量利潤;其四,青洲英坭業務與長江事業業務有很強的互補性,有助降低長實房地產運作成本;其五,在收購九龍倉未果的情況下,成功收購青洲英坭有助確認長實的無可替代的不可動搖的江湖地位,成為李嘉誠日後資產運作的助推器。

李嘉誠的投資策略,反映了他過人的眼光與精明。

和記黃埔踏入 1979年,長實集團的實力更加雄厚,聲勢更加浩大,它先後與會德豐、廣生行、港燈、利豐、香港地氈等擁有大量地皮的老牌公司合作,發展他們手上的物業,又與中資公司僑光置業合組地產公司,奪得沙田火車站上蓋物業發展權,並在屯門踏石角興建大型水泥廠。

同年,李嘉誠當選中國國務院屬下部級公司——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簡稱中信集團)董事,同時當選為中信董事的還有霍英東和王寬誠,這兩位華僑早就與中國政府建立密切的人際關係。

李嘉誠的當選,或多或少令外人感到意外,但是這畢竟反映出他在北京領導層心目中的社會政治地位正迅速冒升。其實這不過是李嘉誠江湖地位的一種客觀反映。反過來講,此時此刻,沒有任何一個港人會懷疑李嘉誠超然的江湖地位。

北京領導層,決然不會隨便做如斯重大之政治意義大過商業意義之委任。時機已經成熟,李嘉誠將他的目標轉向作為英資四行之一的和記黃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