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職業榮譽感
我挺愛看電影,特別愛看戰爭大片。每當看到中國革命大片的時候,總有讓我特別激動的地方:廣播裏傳來我們解放軍節節勝利、國軍節節敗退的消息,蔣介石生氣地關上“話匣子”,罵了句“娘西皮”!鏡頭一轉,我們這邊也聽廣播呢,毛主席聽到蔣介石下野的消息,微微一笑——這樣的情景總讓我倍感自豪:我們廣播事業的前輩也是為革命勝利作出過巨大貢獻的!這種自豪感是不是就是人們常說的“職業榮譽感”?
榮譽是個很微妙的東西,它不能為我們帶來物質上的回報,但是它的激勵作用是遠非金錢所能比擬的。我聽過一個故事,兩軍交戰,甲軍凶猛地衝殺過來。乙軍士兵縮在戰壕裏不敢出來。乙軍副將大喊:誰衝出去就賞白銀百兩。可無人動心——命都沒了,要錢幹嘛?
乙軍的將軍沉思片刻,拔出戰刀,大喊:為了國家跟我衝出去!結果乙軍士兵像下山猛虎一樣衝出戰壕,打敗了甲軍。這就是榮譽的力量。
對於媒體工作者而言,在奧運賽場,我們離運動員最近;在天安門前,我們離閱兵的隊列最近;在大會堂,我們離領導人的聲音最近;我們可以為弱勢群體呼籲幫助,我們可以監督社會不良現象,我們可以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為人們傳達真相,我們可以用自己的聲音影響一個時代的精神……也許這些需要我們付出比別人更多的精力與時間,飽嚐辛苦,克服艱難,甚至獻出生命。但是,支撐著我們完成事業、追求完美理想的不正是“榮譽感”嗎?榮譽感是支撐人們克服苦難的精神支柱,是創造工作成績的動力基礎。榮譽感能使人產生向往榮光的價值追求,激發人們頑強的意誌。
主持人要掌握職業榮譽感,首先要對媒體有清醒的認識,明確媒體的作用與責任;其次要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明確自己在媒體中的作用與責任;最後,要對時代的發展有清醒的認識,明確媒體和自身在時代發展中的作用與責任。主持人掌握了職業榮譽感,就能克服工作中遇到的挫折與困難,就能自覺擔負起引導主流精神的使命與責任,就能積極主動地為聽眾服務——這也是職業榮譽感對主持人而言的重要意義。
以主持人為代表的媒體工作者不僅要正確看待追求榮譽、創造榮譽,而且要珍惜榮譽、維護榮譽。更重要的是避免走入誤區:崇尚榮譽不等於追名逐利,“榮譽”不等於“名利”;追求榮譽不等於愛慕虛榮,“榮譽”不等於“虛榮”;處理好個人榮譽與集體榮譽的關係,“一個好漢三個幫”,個人獲得榮譽往往以團隊或組織為基石。白岩鬆說:“背靠大樹可千萬別拿自己當大樹。”這句話對主持人而言,有更為實際的意義:主持人久居台前,深受聽眾的喜愛與追捧,時刻保持頭腦清醒最為重要。
王丹彥在《和諧文化與媒體責任》一文中說:“大眾傳播媒體作為當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信息係統的主要載體和社會文化認知、教育普及、藝術體驗及娛樂消費的主要平台,應當責無旁貸地擔負起‘繁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和諧文化,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貢獻’的時代使命。”主持人作為媒體最具有核心價值的財富更應該知道自己肩負著如此偉大的使命——能為時代做一些有益的事情,是為最大的榮譽。
朋友,為了榮譽前行,才能不怕荊棘,勇於承擔責任,才能知難而進——如果您覺得有理,那與您共勉。
廣播媒體主持人的基本素質實際上是一個龐大的修養基礎,需要多種能力、多種思維、多種意識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才能讓主持人擁有紮實的從業基礎。提煉而言:“認識三性,牢記三意,掌握三感。”這九條基本素質並非涇渭分明,這裏有客觀的要求,也有主觀的意願,它們根葉相連,相扶相生,共同發力,決定著一位主持人是否具備合格的從業素質,標誌著主持人追求理想的基礎是否穩固。
廣播媒體主持人具備從業的基本素質,是夯實媒體競爭力的“人才大計”;廣播媒體競爭力,發軔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