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懷才不遇沉汨羅江的屈原(1)(1 / 2)

戰國時期,楚國的詩人,吸收了南方民歌的精華,融合了古代神話和傳說,創造出了新體詩——楚辭。楚辭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詩歌的大解放。它打破了《詩經》四字一句的死板格式,采取三言至八言參差不齊的句式,形式活潑多樣,適於抒寫複雜的社會生活,表達豐富的思想感情,篇幅和容量可根據內容的需要而任意擴充。偉大詩人屈原,就是楚辭的創始人和代表作家。

屈原出生於楚國的貴族,一生經曆了楚威王、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於楚懷王時期。屈原生活的時代,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朝廷一切政策、文告,皆出於其手。

屈原為實現振興楚國的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麵。但是由於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屈原的政治生活雖然是一個悲劇,但是作為詩人,他卻給中國文學寶庫留下了珍貴遺產,《離騷》《天問》等二十多篇不朽的詩篇都是他給後人留下的寶貴財富。

《離騷》是屈原最成熟的作品,是中國古代最宏大的抒情詩。前半部分是現實的敘述,寫他改良政治的理想和遭遇;後半部分則加入了許多奇特的幻想,描寫了詩人在風、雨、雷、電、雲、月以及鳳凰和龍的陪伴下,在天空中馳騁,上天下地去追求他所理想的對象,結果卻令人失望。

詩人把自然現象、曆史人物、傳說揉成一體,編織成為瑰麗的浪漫主義藝術形象,達到了思想性和藝術性的高度結合。魯迅稱讚屈原:“逸響偉辭,卓絕一世。”

《天問》是一篇奇特的長詩。這是屈原在放逐以後,憂鬱彷徨,精神上起了激烈的動蕩,舊信仰完全崩潰,因此對於自然現象、古代逸聞、宗教信仰以及對社會的傳統思想都產生了懷疑,從而發出種種疑問。通過提問,詩人盡情宣泄了政治生活中的矛盾和苦悶。

戰國時代,稱雄的秦、楚、齊、燕、趙、韓、魏七國,爭城奪地,互相殺伐,連年不斷混戰。那時,楚國的大詩人屈原,正當青年,為楚懷王的左徒官。他見百姓受到戰爭災難,十分痛心。屈原立誌報國為民,勸懷王任用賢能,愛護百姓,很得懷王的信任。

那時西方的秦國最強大,時常攻擊六國。因此,屈原親自到各國去聯絡,要用聯合的力量對付秦國。懷王十一年,屈原的外交成功了。楚、齊、燕、趙、韓、魏六國君王齊集楚國的京城郢都,結成聯盟,懷王成了聯盟的領袖。聯盟的力量,製止了強秦的擴張。屈原更加得到了懷王的重用,很多內政、外交大事,都憑屈原做主。

因而,楚國以公子子蘭為首的一班貴族,對屈原非常嫉妒和忌恨,常在懷王麵前說屈原的壞話。說他獨斷專權,根本不把懷王放在眼裏。挑撥的人多了,懷王對屈原漸漸不滿起來。秦國的間諜把這一情況,報告秦王,秦王早想進攻齊國,隻礙著六國聯盟,不敢動手,聽到這個消息,忙把相國張儀召進宮來商量。張儀認為六國中間,齊楚兩國最有力量,隻要離間這兩國,聯盟也就散了。他願意趁楚國內部不和的機會,親自去拆散六國聯盟。

秦王大喜,準備了金銀財寶,交給張儀帶去。張儀將相印交還秦王,偽裝辭去秦國相位,向楚國出發。張儀到了郢都,先來拜訪屈原,說起了秦國的強大和秦楚聯合對雙方的好處,屈原說:“楚國不能改變六國聯盟的主張。”

張儀告訴子蘭:“有了六國聯盟,懷王才信任屈原,拆散了聯盟,屈原就沒有什麼可怕了。”子蘭聽了,十分高興。楚國的貴族就和張儀連成一氣。子蘭又引他拜見了懷王最寵愛的王後鄭袖,張儀把一雙價值萬金的白璧,獻給了鄭袖。那白璧的寶光,把楚國王後的眼睛都照花了。鄭袖欣然表示,願意幫助他們促成秦楚聯盟。大家認為:要秦楚聯合,先要拆散六國聯盟;要拆散聯盟,先要懷王不信任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