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個皇帝的成全之路(2 / 3)

不過明思宗並沒有讓魏忠賢之死輕輕過去,反之他要求肢解其屍,懸首示眾。他想利用對魏忠賢鬥爭的勝利,壯大聲威,並繼續消滅異己的力量。

於是他就淩厲地下令將客氏笞殺於浣衣局,對其他幫凶,該腰斬的就腰斬,該發配的就發配。他以鐵腕,一氣懲罰了二百六十二人。直到覺得自己的鎮壓是徹底而完全地勝利了,他才結束行動。

明思宗的破壞,當然是為了建設自己的權力體係。他有效的措施是,立即開展了一次平反運動。他把魏忠賢曾經推翻的三大要案重新推翻了過來,以恢複曆史的原形,並為涉及三大要案而受到迫害的人雪洗其罪。那三大要案是鬼祟的梃擊案和神秘的紅丸案,還有喧鬧的移宮案。這三大要案在當時都有結論,但魏忠賢卻一意推翻,其目的是在推翻的過程顛倒是非,打倒那些持不同政見者。

魏忠賢顯然誣陷了很多人,並借口打倒了他們。明思宗很清楚這些身處逆境的人對他懷有期待,也知道他們的能力,遂把為魏忠賢過去所排擠的大臣盡量給以任用。他還公正評價了魏忠賢致死的大臣,承認他們的功績。其種種舉措,不但使明思宗迅速鞏固了權力,還使他樹立了一個果敢與堅毅的形象,從而風風火火地開始其政治生涯。

不過命運的陰影是巨大的,也許回天之力才能使明思宗擺脫陰影。他不追求生活的奢侈,甚至經常減膳和撤樂。他也不願意沉溺於妃嬪和宮女的溫柔以忘乎所以,甚至他拒絕色情,甚至他拒絕了陳圓圓的嬌媚之身。他一件一件地批閱奏章,總是忙碌到深夜。他一再征求大臣的意見,以解決一些嚴峻的問題。他十分可貴的思路是,隻要一個人有能力,便不管其學曆如何,破格任用。資料顯示,在即位之初,他曾經破格提拔了很多的官員。他還把軍權授予一個和尚,原因是,他發現那個和尚有指揮打仗之才,並會設計一種先進的戰車。

明思宗顯然也有其弱點,這導致了一個又一個決策的失誤。由於清政府之外患與李自成之內憂,其情緒總是處於焦慮與煩躁之中。他生性多疑,動輒挑剔和斥責大臣。他也缺乏一個元首所應該具備的寬大胸襟,對有過失的大臣,並不管過失大小,也不管過失的原因如何,其一律懲罰,而且過分。

由於明思宗苛刻之極,司法機構的人也不得不苛刻起來,以使懲罰的振幅跟上明思宗的振幅。於是在明思宗執政時期,就出現了這樣一種情況:刑部尚書為了讓明思宗感到滿意,竟頻頻加大懲罰力度,其將杖刑改為戍刑,將戍刑改為辟刑。

明思宗還創造了幾項紀錄:在他執政的十七年之中,共殺了七個總督和十一個巡撫,撤換了五十個內閣大學士和十四個兵部尚書。

在明帝國的最後一個階段,皇帝與其大臣的關係疙疙瘩瘩,反複摩擦,矛盾非常激烈和深刻,這使工作的配合極其困難。明思宗甚至認為,他身邊的人幾乎都是混賬。事實是,明思宗對他的大臣既不滿意,也不信任。

在我看起來,這樣一個現象是意味深長的,它不僅僅是明政府大臣素質降低的問題,其內在的原因,應該是明政府的運作機製出了故障,而且統治集團一向所強調的道德力量已經衰竭了。我以為,在這樣一個背景之下,不管明思宗的工作多麼辛苦,也難以改變明政府覆滅的結果,也難以改變他的命運。

在明思宗銳意求治的那些歲月,西方呈現了一種競相發展的多極狀態。荷蘭人為獨立而鬥爭。英國人在反對查理一世的獨裁,目標是建立一個君主立憲的體製。在法國,路易十四的上台使君主專製臻於鼎盛,然而這個國王的家長作風將注定給法國人帶來災難,他也注定會受到法國人的唾棄。當時白樺森森的俄羅斯才剛剛打開冬目民的窗子,開始醞釀自己的興起。

利瑪竇在北京傳教之日,也曾經給明帝國帶來了一些西方的消息,可惜在明思宗出生一年之前,這個耶穌的門徒便逝世了。盡管明思宗看到了利瑪竇送給祖先的自鳴鍾,但他卻不知道它是天文知識與科學技術的結晶,也不知道自鳴鍾清亮的響聲便是工業革命的提示,特別遺憾的是,他無法通過利瑪竇了解發生在西方的其他事情。也許解決明帝國的困難需要他山之石,但明思宗卻沒有,他甚至連一個參考方案也沒有。

實際上明思宗所領導的中國,已經是一個封閉的單位了。它是逐步形成的,它像一條大河,流著流著,便變成了一片停滯而凝重的淤泥。一條活生生而浪濤濤的大河變成一片淤泥,原因是很多的,不過總之,明帝國的大河是不動了。明思宗顯然隻是在浩瀚的黑暗之中摸索,其成功的可能十分渺茫。

地球的旋轉,把人類帶人了一六四四年。這一年並非驚天動地,可這一年卻也並非平平常常。這一年所發生的一些事情還是需要認真注意的:笛卡兒出版了一部重要的哲學著作,其流傳下來的一個著名觀點是我思故我在。盡管彌爾頓雙目失明了,但他卻憑著一個作家對真理的熱愛之情,為出版的自由奔走呐喊。在斯德哥爾摩,鋼鐵生產突飛猛進。在曼徹斯特,由蒸汽機生產了棉織品。在巴黎,從美洲漂洋過海而來的咖啡忽然成了上流社會的時髦飲料。我以為,這些事情在表麵上似乎是沒有聯係的,但實際上卻有內在聯係,它標誌著人類出現了一種開放的生活,標誌著經濟全球化和全球一體化的發生。這一年發生在東方的重大變故,當然是明政府的解體與明思宗的自縊。

清政府元首皇太極之死是突然的,它打亂了權力的平衡。誰來即位,誰來攝政,是清政府在一六四三年秋天的緊迫問題。他們無休無止地辯論著,甚至劍拔弩張地鬥爭著,結果是,由皇太極的一個兒子福臨即位當皇帝。但福臨卻還是一個孩子,隻知道玩耍,遂決定由多爾袞輔佐,於是多爾袞就掌握了清政府的權力。在福臨才即位的時候,清兵放慢了對北京的進攻,不過進人一六四四年,清政府的權力之爭平息了,多爾袞理順了關係,遂積極準備,企圖一舉奪取北京。

出於一種根深蒂固的偏見,明思宗及其統治集團,一直認為明政府的危險在於李自成。盡管明思宗也覺得農民起義軍隻是一群土匪,難以成氣候,成大事,然而隨著局勢的發展,他竟緊張起來。事實是,李自成在一六四四年春天便建立了以他為王的農民權力機構,隨之浩浩蕩蕩地衝向北京。農民起義軍迅速打下太原,打下居庸關,打下昌平,一擁而上,包圍了北京。

明思宗在大難之際,要盡自己的努力。他發布文告,檢討錯誤,以求得天下的原諒,並分化農民起義軍。他還頻頻向北京調兵遣將,特別是召吳三桂從山海關到北京去保衛社稷。他還要求自己的眷屬捐資捐財,熱情慰問戍守北京的將士。他還征求大臣的意見,商量是否應該遷都南京。

遷都當然是萬不得已而為之的,是一種戰略退卻,以退卻求生存。由明思宗提議商量遷都,顯然是不容易的,因為這意味著他的失敗和恥辱。不過對他的提議,明政府的大臣是既不同情,也不支持,甚至沒有反應。他們一律高深莫測,默默無語,有的淚流滿麵,遂沒有得出是否遷都的結論。明思宗心急如焚!他四處奔突而走投無路。他像關在紫禁城的一隻野獸!他絕望地哭泣和嚎叫!他體驗了人生盡頭的大孤獨和大悲痛!他確實是走到人生的盡頭了!

三月十八日,李自成派太監杜勳到紫禁城去拜見皇帝。杜勳為李自成所俘虜,並歸順之。他拜見皇帝,實際上是傳遞李自成的意思,希望明思宗能夠禪讓。

李自成認為,既然他已經包圍了紫禁城,而且明軍已經潰亂,那麼明政府之破與他之立便是定局了,所以應該主動尋找明思宗以交涉如何使中國的權力平穩過渡。站在北京一棵古老的榆樹之下,李自成想到了禪讓,覺得這不失為一種可以借鑒的辦法。於是他就召杜勳,麵授機宜,並讓起義軍把杜勳用一個竹筐吊進了紫禁城。

禪讓是權力轉換的一種方式,堯過渡到舜,開禪讓之先河,並為後來的中國人所仿效,當然也利用。魏文帝曹丕取代漢獻帝,在方式上是所謂的禪讓,但在實際上它卻是一種篡奪。有意思的是在四十五年之後,晉武帝司馬炎明明是強迫魏元帝交出權力的,竟也美其名曰是禪讓,似乎禪讓便能使他的權力合理而高尚。有意思的是在五十一年之後,匈奴劉曜在長安逼晉武帝之孫晉湣帝向他投降,並侮辱晉湣帝,要其在宴會上笨手笨腳地為賓客洗刷酒器。報應的事情是經常發生的,所以人生的路要謹慎地走。

關於禪讓,不管是堂皇地進行,還是虛偽地進行,我以為,它無非是統治階級內部的一種遊戲而已。問題是,明思宗一直把李自成當作了一個土匪頭子,盡管這個土匪頭子馬上就會人主紫禁城,可他卻仍不願意把龍椅讓給李自成坐,甚至不願意分半壁江山給李自成。杜勳把李自成的意思全部帶給了明思宗,但明思宗卻使其空手而歸。

相持總是有一個限度的,何況紫禁城的大門不會永遠關閉。事實是,當三月十八日黃昏降臨的時候,一個太監便把紫禁城的大門悄悄地打開了,於是起義軍就洪峰似的湧了進去。

紫禁城是巨大的,也是美麗的,它使起義軍在這裏暈頭轉向。他們除了追逐女性與搶占珍寶之外,並不知道應該做什麼,當然在進人紫禁城之前,李自成也沒有告訴他們要怎麼做!於是他們就放任地做著他們想做的一切。我是沒有看到那些農民起義軍的行動的,但我卻聽見突然而發的哭聲穿過城牆上的晚霞和城河裏的星光,像桃花一樣灼灼怒放,隨之紛紛飄落。

明思宗還在乾清宮,不過他從尖銳的呼叫聲和雜遝的腳步聲,已經感到了情況的緊急,但他卻沒有作出最後的決定。他仍在考慮,並希望在最後一瞬之間發生什麼轉機。這是一個強硬的人,固執的人,要他輕易放棄,顯然是不可能的。

遺憾的是,轉機似乎沒有了。不過明思宗仍不甘心,遂決定上景山觀察一下局勢。為防意外,他匆匆化裝一番,便帶著幾個太監穿過暮靄,上了景山。

景山我是去過的,它聳立於紫禁城的中軸線上,高為四十三米,是由修造紫禁城的泥土堆積而成的。我不知道把泥土堆積為景山出於誰的構想,不過它確實是一個英明的設計,把廢棄的泥土變為一個禦苑,既節省了勞力,又為皇帝及其眷屬增設了一個玩樂之地,它能不英明麼?景山當然也不是隨便堆積起來的,反之,它作了藝術處理。它不但恰恰處於紫禁城的中軸線上,而且它風流地攜帶著一片清水,並用疊嶂和波光共同襯托著一群象征著權力的建築。景山平地而起,有淩空之感,可以俯瞰北京。皇帝及其眷屬要到紫禁城之外去是很麻煩的,於是景山就成了他們瞭望世界的窗口。

明思宗夜登景山,是想知道李自成把北京鬧成了什麼樣子,並根據情況決定自己的行動。他痛苦地發現,北京的天竟是紅的,街上到處都是火光。他的心重重地沉著,感到無可奈何。他徘徊著,陷人了迷茫的思想之中,偶爾會自言自語。

春天之夜,北京仍是陰冷的,但明思宗的腦子卻突然出現了一些熾熱的念頭,其中有一個念頭顯然燦爛輝煌,而且像甲殼一樣堅硬。那是一個非常刺激的念頭,它已經以其強勁的力量征服了明思宗。

乾清宮是明思宗的辦公室,他在這裏工作了十七年,熟悉其任何一個角落。不過在三月十八日夜,他走下景山之後進人乾清宮,竟忽然覺得這裏陌生而詭譎。實際上乾清宮並沒有變,隻是他的心態變了。是的,心態變了。

他迅速掃描了一遍,便做其計劃之中的工作。他寫了一道諭旨,大意是指示一個大臣輔助太子,並宣告,太子將是他之後的皇帝。這是明思宗所寫的最後一道諭旨,似乎意識到了它特別的意義,折疊諭旨的動作顯得緩慢而沉重,仿佛是在搬動整個紫禁城似的。

隨之他拿起一個盒子打開,取出了自己的絕命書。這是幾天之前所寫的,那時候,死的打算還隻是一種可能,絕命書也隻是一種準備。不過他現在發現死竟是一件很現實的事情,不得不吩咐王承恩立即用針線把絕命書縫進其衣襟裏。王承恩是一個長期跟隨他的太監,在天塌地陷之際,倒是顯示了一種忠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