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人施言,即對什麼樣的人說什麼樣的話。要說服一個人,首先要弄清情況,摸準個性。包括這個人的興趣、能力、氣質和性格等,亂說一氣,等於對牛彈琴。隻有知己知彼才能針對不同對手,采取不同的勸諫說辯的良策。
巧言破讒言
麵對讒言為自己辯解,不要急於為自己表白而大吵大嚷,不妨順著對方的話題進行論證,巧妙地為自己洗刷不白之冤。
戰國時候,張儀和陳軫都投靠到秦惠王門下,陳軫受到重用。不久張儀便產生了嫉妒之心,因為他發現陳軫很有才幹,比自己強得多,擔心日子一長,秦王會冷落自己,喜歡陳軫。於是他便找機會在秦王麵前說陳軫的壞話,進讒言。
一天,張儀對秦惠王說:“大王經常讓陳軫往來於秦國和楚國之間,可現在楚國對秦國並不比以前友好,但對陳軫卻特別好。可見,陳軫的所作所為全是為了他自己,他並不是誠心誠意為我們秦國辦事。聽說陳軫還常常把秦國的機密泄漏給楚國。作為大王您的臣子,怎麼能這樣做呢?我不願再同這樣的人在一起做事。最近我又打聽到他打算離開秦國到楚國去。要是這樣,大王還不如殺掉他。”
聽了張儀的這番話,秦王自然很生氣,馬上傳令召見陳軫。一見麵,秦王就對陳軫說:“聽說你想離開我這兒,準備上哪兒去呢?告訴我吧,我好為你準備車馬呀!”
陳軫一聽,莫名其妙,兩眼直盯著秦王。但他很快便明白了,這裏麵話中有話,於是鎮定地回答:“我準備到楚國去。”
果然如此。秦王對張儀的話更加相信了,於是慢條斯理地說:“那張儀的話是真的。”
原來是張儀在搗鬼,陳軫心裏完全清楚了。他沒有馬上回答秦王的話,而是定了定神,然後不慌不忙地解釋說:“這事兒不單是張儀知道,連過路的人都知道。從前殷高宗的兒子孝已非常孝敬自己的後母,因而天下人都希望孝己做自己的兒子;吳國的大夫伍子胥對吳王忠心耿耿,以至於天下的君王都希望伍子胥做自己的臣子。所以,俗話說,出賣奴仆和小妾,如果左右鄰居爭著要,這就說明他們是好仆好妾,因為鄰裏了解他們才買;一個女子出嫁,如果同鄉的小夥子爭著要娶她,這就說明她是個好女子,因為同鄉的人都了解她。我如果不忠於大王您,楚王又怎麼會要我做他的臣子呢?我一片忠心,卻被懷疑,我不去楚國又到哪裏去呢?”
秦王聽了,覺得有理,點頭稱是,但又想起張儀講的泄密的事,便又問:“既然這樣,那你為什麼將我秦國的機密泄漏給楚國呢?”
陳軫坦然一笑,對秦王說:“大王,我這樣做,正是為了順從張儀的計謀,用來證明我不是楚國的同黨呀!”
秦王一聽,糊塗了,望著陳軫發愣。
陳軫不緊不慢地說:“大王聽說這樣一個故事嗎,一個人有兩妾。有人勾引那個年紀大一些的妾,卻被那個妾大罵了一頓。他又去勾引那個年紀輕一點的妾,年輕的妾對他很友好。後來兩個妾的丈夫死了。有人就問那個勾引他小妾的人,‘如果你要娶她們做妻的話,是娶那個年紀大一些的呢,還是娶那個年紀輕的呢?’他回答說,‘娶那個年紀大些的。’這個人又問他,‘年紀大的罵你,年紀輕的喜歡你,你為什麼要娶那個年紀大的呢?’他說,‘處在她那時的地位,我當然希望她答應我。她罵我,說明她對丈夫很忠誠。現在要做我的妻子了,我當然也希望她對我忠貞不貳,而對那些勾引她的人破口大罵。’大王您想想看,我身為楚國的臣子,如果我常把秦的機密泄露給楚國,楚國會相信我、重用我嗎?楚國會收留我嗎?我不是楚國的同黨,大王您該明白了吧!”
秦惠王聽陳軫這麼一說,不僅消除了疑慮,而且更加信任陳軫。
惠施勸諫
一個人一旦形成一種觀念,或是一種對問題的看法,沒有充足的理由,就很難說服他,而且也易成為他固執己見的借口。所以,要讓別人改變剛愎的做法,關鍵是能夠讓他口服心服。
戰國時期,魏惠王後元十六年,惠王駕崩,即將繼位的襄王以太子的身份主持喪禮。不料在即將按規定日期下葬的時候,突降大雪,積雪很快高達三四尺,國都大梁的內城和外城都有不少地方崩坍了。惠王的陵墓選在北部山區,送葬隊伍經過狹窄陡峭的棧道,十分危險。大臣們紛紛向太子建議推遲下葬的日期,他們說:“這麼大的雨雪,如果按期下葬,必定勞民傷財,損失太大,國家恐怕也擔負不了這樣的開支,應改期為好。”
太子堅持原定的計劃,不肯改期。他認為,做兒子的,必須謹守傳統的禮儀,恪盡孝道,不能因為雪大和費用而破壞禮儀,這樣做是不符合原則的。太子的態度十分強硬,毫不讓步。
公孫衍,號犀首,魏國陰晉(今陝西華陰東)人,魏惠王後元十二年,他曾經發起燕、趙、中山、韓、魏等五國諸侯聯盟,被尊為王,以後被惠王任命為相,在魏國有很高的威望。這時,他也正為說服太子更改葬期焦慮,但是總想不出一個好辦法。
大家看到連公孫相國都沒有把握能說服太子,覺得這事確實很困難。抱著最後一試的僥幸心理,大家驅車到已經退休了的相國惠施家裏。
惠施出生於宋國,是戰國時著名的哲學家,精於辯論,巧於思考,曾隨同魏惠王出使過齊國,使魏、齊互尊為王,回國後擔任過魏相。大臣們來後,向他轉達了公孫衍的意見,請惠施勸太子不要固執己見,使國家人民遭受損害。惠施爽快地接受了大家的請求。
惠施進入宮廷,望見四處白幡飄揚,又觸動了對往日君主惠王的思念,感到自己為減少國家和人民的損害來見太子,說服他更改葬期,這是對死去惠王應盡的責任,精神不禁為之一振。惠施緊趕幾步,走入內宮,拜見太子。惠施以悲痛與無限關注的口吻詢問太子說:“下葬的日子定了嗎?”
“定了!”
惠施接著慨歎地說:“過去周文王把父親安葬在雩縣的南山腳下,不料,鸞水衝刷了墓地,使棺柩的前頭露了出來,大家都很驚慌。文王卻別有所悟地說,‘嘻!這是先君還想見一見他的臣屬和子民,所以讓鸞水把他的棺頭衝刷出來。’文王於是把父親的棺柩挖出來,重新設在靈帳裏讓大家朝拜,三天後改葬在別的地方。這就是文王處理事情的方法啊!”
“文王真是一位有頭腦、有辦法的人物哩!”太子讚佩地說。
惠施感到太子的思路已有可能向自己的方麵靠攏,隨即靠近正題說:“在我們先王下葬之際,積雪這樣厚,難以行走。太子殿下堅持不更改原定的日期,是不是略為性急了點呢?我的意見是最好更改一下日期。因為我覺得這是先王有意要在地上多停留幾天,看看他的江山社稷和眾多的臣民,所以使雪下得這麼急、這麼大。由此而推遲一下時日,讓先王的意願能夠實現,這正是當年周文王的做法啊。太子如果不這樣做,難道是不佩服周文王嗎?”
太子聽了,連連點頭說:“好,好!我一定領會先生的意願,推遲下葬,等雪化後,再重新選定日期。”
巧辯登徒子
自古以來,有關辯術的記載可謂數不勝收,但高明的辯術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先設置陷阱,然後循循誘導,使他人進入其中。
古時候,宋玉和登徒子兩人一同在楚王跟前侍候。宋玉年輕英俊、才華橫溢,很得楚王賞識,這就引起了登徒子的忌妒。這天退朝後,登徒子見周圍沒幾個人,就乘機在楚王跟前毀謗宋玉,說:“大王,您切切不可讓宋玉這樣的人有機會進入您的後宮!”
楚王“唔”了一聲,問:“這是何故,給孤家講講。”
登徒子就說:“宋玉這人,一來體態英俊,二來能說會道,三來又很好色。讓他鑽進後宮,那還得了!”
過了兩天,楚王把登徒子的話轉達給宋玉,看他有什麼話說。宋玉聽後,並不羞惱,淡然一笑,說:“稟告大王,登徒子說我長得英俊,是事實,不過那是天生的;說我能言會道,這是老師教的,也是事實。至於說我好色,這純屬無中生有之事,願大王明察!”
楚王笑道:“愛卿不必緊張,有什麼盡管說,我心裏清楚。”
宋玉沉思片刻,說道:“天下最美的女子在楚國,楚國最美麗的女子在臣所居住的那條街上,那條街上最美的女子就在臣的隔壁,要說那姑娘呀,增加一分就顯得太高了,減少一天就顯得太矮了,擦點粉顯得太白,抹胭脂呢,又太紅了,總之恰如其分,光彩照人!她嫣然一笑,肯定全城的人都要為之心迷神醉!就是這樣一個天姿國色,主動勾引我已好長時間了,我都不曾娶她,怎能說臣好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