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惡作劇男孩兒1:我該如何是好(2 / 2)

再者就是每個孩子都有被認可的需要,都有被老師讚美被同學們關注的需要,尤其是平時表現不太好的孩子更有這樣的心理。因為他們無論怎麼努力也不會成為同學們關注的焦點,也不會成為老師讚美的對象,所以隻能靠搞一些惡作劇來喚起老師的注意,以獲得自己內心的一點點滿足,用這種不太正當的方式來表現,哪怕是頂著被老師批評的風險也要走一些“旁門左道”。這個還是很有道理的。小哲平時就很少受到老師或同學的重視,包括家長也是這樣。有一次他母親到學校與我交流,說得最多的就是孩子在家這兒不是那兒不是,幾乎沒有提及孩子的優點。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他的確隻能通過惡作劇這種方式賺取大家的眼球了。

從這個角度來看,自己的教育方式也是亟待改進的。平時對他的關注度還不夠,有時候他犯了錯我就一味地批評指責,有時還在全班同學麵前讓他檢討,寫檢討書,低頭認錯,看來這樣做並不妥當。這樣的孩子其實也是有自尊心的,犯錯後同樣需要我們給予更多的關心和幫助,在方式方法上更需要認真考慮。

還有就是報複心理,這孩子在班上因為不太受歡迎,在心理上需要找到一點平衡,於是就會尋找機會欺負一些老實的孩子,就像上文說的小婧同學就是一個例子。小哲就曾經扔過她的筆袋,往她後背灑鋼筆水等。

我知道,惡作劇還將不定期發生。我該如何是好?找到心理層麵的原因還不夠,對症下藥解決“病症”才是關鍵。

首先,要處事冷靜,不可大發脾氣。不管遇到多麼嚴重的惡作劇,都要控製自己的情緒。其次,要維護小哲的自尊心,切不可直接或當麵批評,盡可能的要用更為巧妙、智慧的方法加以教育。第三,要持續關注,不可放任不管,要定期對他的行為表現進行教育、引導和激勵。

不管怎樣,畢竟他隻是個孩子,還是心懷更多一點期待吧。對於小哲,我得想想點子了。

主題品悟:惡作劇

有一位教育家曾經這樣說過:“要使孩子們從小就懂得和領會到,他的每一步、每一個行動都會在他身邊的人——父母、教師和‘陌生者’的精神生活引起反響。隻有當他不給別人帶來災難,不欺負和擾亂別人時,才能成為一個生活得平靜而又幸福的人。”而愛製造惡作劇的學生往往是與這一論述相違背的。

因為年齡的特點,愛搞惡作劇的學生在小學階段還是不少的,對他們的關注和教育不容忽視。對於這類學生,我們往往都先是禁止、批評,如果不奏效就要對學生懲罰,認為這些學生刻意破壞班級紀律,實在可惡。我們不妨靜下心來想一想,學生們為什麼愛搞惡作劇出風頭呢?其實,這些學生愛搞惡作劇,在心理上首先是道德規範與強烈活動需要的矛盾,其次是自主性與自覺性的心理矛盾,還有一個就是自卑與自信的心理矛盾。

如何處理惡作劇,事關教育者的胸襟氣度和教育智慧,處理好了,能化被動為主動,改善師生關係;搞不好,則會加劇師生衝突,危害校園、班級生態,切莫意氣用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