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惡作劇男孩兒1:我該如何是好(1 / 2)

“葉老師,我養在魚缸裏的金魚今天被小哲剪成兩截了……”

“葉老師,我的小金魚也被剪斷了早上一進教室,講義還沒放下,幾個孩子跑過來對著我大聲訴苦。這樣的消息,差點把我的肺給氣炸了。我掃視了一下教室,小哲卻不見了蹤影。好家夥!真恨不得馬上把他找來狠狠訓斥一頓,一大早的好心情就這樣煙消雲散了,真夠氣的。沒辦法,還得把問題解決啊。

先說說這個孩子吧,因為頭型比較大,大家都叫他“大頭兒子”,可他在班裏卻沒有電視裏那個“大頭兒子”那麼討人喜歡!每個星期必要惹上好幾樁壞事兒讓你解決,莫名其妙的惡作劇,更是他隔三差五要上演的重頭戲。不過,優點也不是沒有:學習成績還不錯,能寫一手好字,做作業也很細心。嗯,這應該是我從他身上看到僅存的優點了。

其實,同學們對他這樣的告狀已經不止一次了:藏鉛筆盒、在牆上畫畫、拿同學文具、在寢室捉弄人、做操踢同學屁股、往同學身上灑墨水、愛撒謊……這樣的小家夥能讓人喜歡?難!事實如此,我這個當班主任的也難以“消受”。

可不,昨天早上小婧委屈地跑到我的麵前:“老師,我的語文書不見了。”我下意識地就往小哲那兒看了一眼,他馬上低下了頭,卻又故作鎮靜。估計八九不離十就是他了,但我沒有足夠的證據也不能輕易下結論。我轉向同學們說:“大家有沒有發現小婧同學的語文書?如果看到了一定要交還給她呀……”我邊說邊給小哲敲敲邊鼓,但他根本沒有反應,兩隻眼睛哧溜哧溜看著窗外。這樣的事情不知道發生過多少次,沒有充足的證據,他是不會輕易承認的。即使有,他也要極力狡辯一番,不到最後絕不“伏法”。

還好後來小圓悄悄地跑來,這是一個單純而有點正義感的女孩兒,把她見到小哲藏書的事實講給我聽。最終,在既有事實麵前,他敗下陣來,承認了自己的所為。原因很簡單,他輕描淡寫:“我覺得這樣做很好玩。”我可真是無語了。如何“對付”這個小家夥也成了我的一個新課題。

我想了好多方法來教育引導他,可至今還沒有找到造成他現在這個狀況的真正原因,這讓我很苦惱。因為每次發生這樣的事情後,他首先做的就是隱藏,被發現了馬上撒謊,麵對事實時極力狡辯,當真相大白時就說“我保證……”,現在我的抽屜裏還放著一疊他寫的保證書和說明書。教育過後,隔幾天他又變著花樣接著幹。教育效果很不明顯,但我知道,如果這孩子這樣的問題不解決,一定會對他內心的道德秩序產生影響,甚至影響將來的人生軌跡。

惡作劇現象,在小學階段的某些特殊孩子身上表現得較為明顯,但像他這樣的還比較少見。我也在思考這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周日下午我特地到新華書店買了一本《問題學生教育指南》,裏邊也談到了這樣的孩子的教育問題。我也學習了很多關於學生惡作劇行為與心理的研究資料,對自己的幫助還是蠻大的。

學生搞惡作劇的心理其實是很多樣,很複雜的。有的是出於對新鮮事物的好奇,有的是認識上的局限,故意搗蛋,還有的是感到無聊,注意力無處放,能吸引他們的自然就是怎樣尋樂子等等。就像我班這個孩子,平時在班上朋友少得可憐,鮮有交流的渠道,自然就會產生“找樂子”的念頭。這也許就是所謂的“取樂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