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四句教理解的這第三點,即是本書的由來,也是本書的綱目。
世界觀,簡單地講,就是每個人對世界怎麼看。其著眼點是物質和意識、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
那麼,在王陽明看來,物質和意識、思維和存在是什麼樣的關係呢?或者說,王陽明的世界觀是什麼樣的呢?
幾萬年前的黃昏,四個人類攀上參天大樹欣賞落日。落日最後的餘暉在人間消失時,整個世界融為一體,萬籟無聲。
第一個人類虔敬地說:“感謝神創造了這個美麗的世界。”
第二個人類不以為然,糾正他道:“世界是某種物質爆炸後誕生的,與神有何關係!”
“你倆真蠢!”第三個人類指著自己的心髒說,“世界是我心的反映。我心在,世界就在;我死後,世界也就沒了。”
三人各執己見,吵得不可開交。最後一個人類從冥思中悠悠醒轉,說道:“你們呀,良知不明,所以把這世界看得支離。”
三人異口同聲質問他:“你認為這世界是怎麼回事?”
此人回答:“天地萬物本一體,無善惡之分。如果你們覺得世界萬物有善惡之分,隻是你們的心為它們分出了善惡。倘若心無善無惡,萬物就無善無惡。這樣看來,世界是什麼樣,我心說了算。”
這顯然是第三個人的論調。前兩個人類鄙夷地一笑,第三個人揚揚得意,但第四個人又補充道:“但沒有這世界,我的心也就不稱之為心。試想,世界萬物不存在了,你的心還有什麼用?軀體不在了,你的心髒還有什麼用?所以我說,世界和我心,是互相感應互相依存的。”
多年以後,我們知道了,第一個人類的世界觀是唯神論,第二個人類的世界觀是唯物論,第三個人類的世界觀是唯心論,第四個人類的世界觀就是王陽明的世界觀——不唯神、不唯物,也不唯心,隻唯良知!
一、心是萬物的尺度
1527年農曆八月,賦閑在家多年的王陽明被明政府重新起用,皇帝朱厚熜命他到廣西剿匪。王陽明當時已五十五歲,身體狀況堪憂,但他毫不猶豫地去了廣西。臨行前,弟子錢德洪希望王陽明允許將《大學問》刊刻。
《大學問》是王陽明對四書之首《大學》的心學解析,據錢德洪說,它是陽明學的重要教科書。王陽明對每個來學習其學說的人,都會灌輸其《大學問》。可以說,《大學問》是陽明心學的入門課和心學思想精髓。
很多弟子都希望王陽明能將《大學問》成之於文字,王陽明高深莫測地說:“這種意思必須諸位口耳相傳,倘若用筆寫下來,讓人當作文章去讀,就沒有意義了。”
錢德洪拒絕認可王陽明的話,他說,口耳相傳固好,但流傳百世之後,恐有口誤,失了《大學問》的宗旨。
王陽明沉思許久,終於點頭允許《大學問》成為文字。
感謝王陽明,更感謝錢德洪,使我們在今日能看到《大學問》的文字,正是《大學問》開篇的一段文字,使我們知道了王陽明的世界觀:“真君子,會把天地萬物看成一個整體,把普天之下的人看成一家人,把全體中國人看作一個人。他們能把天地萬物當作一個整體,並非有意為之,而是他們內心的良知使然。他們的良知和天地萬物是一個整體的。”
這就是“萬物一體”,或稱為“萬物一體之仁”,其實就用“仁”來貫通自己和萬物。“仁”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一般而言就是“愛”。中醫把手腳麻痹的人稱為“不仁”,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所謂“仁”就是具有痛癢的知覺,以生理的知覺,不斷地覺悟道德性的東西,這就是仁!
在王陽明看來,這個世界應該是以我為中心,將天地作為軀幹,把萬物作為四肢百骸,然後用我的“仁”來對待我的軀幹和四肢百骸,使軀幹和四肢都得到我的仁,並最終成仁。
這豈止是理性的世界觀,簡直就是動人心魄的胸懷!
為何“萬物一體”並非有意為之,而是我們內心的良知使然呢?王陽明舉例說:“當我們看到一個小孩兒要掉進井裏時,必會自然而然地生出害怕和同情之心,這就說明我們的良知跟孩子是一體的。或許有人說,小孩兒是人類,大家是同類,看到他麵臨危險,會有這種心態。但是,當我們看到飛禽和走獸發出悲哀的鳴叫或因恐懼而震顫不已時,也會產生不忍心聽聞或觀看的心情,這也說明我們的良知與飛禽走獸是一體的。同樣的道理,當我們看到花草和樹木被踐踏和折斷時,也會產生憐憫體恤的心情,當我們看到磚瓦石板被摔壞或砸碎時,也會產生惋惜的心情,這就是說我們的良知與花草樹木、磚瓦石板是一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