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此心光明,內聖外王(4)(2 / 3)

據說,王質收到這封並非是給他的信後大為震驚,隻好接受了尊嚴被侵犯的現實。我們可以仔細分析這件事,撬動王質的支點不在王質身上,而在王陽明心中。按他的意思,支點就是人人具有的自尊,王質有錯在先,本應該王質向他道歉,但他大人不計小人過。有了這樣一個支點,其他的問題,諸如“打人者非我”“我什麼沒經曆過”也就順理而來。

王質事件不久,安貴榮事件再來。安貴榮在貴州並非等閑之輩,貴州的驛站就是他祖上奢香夫人為明帝國免費開鑿的,所以他的神態裏有一種無上榮耀的傲慢。他來見王陽明並不是聽心學,按他的思維,王陽明學識淵博,聲名遠播,肯定有非凡的智慧。他希望王陽明能為他解惑,這個惑就是:他想減少貴州通往中原的驛站數量。

王陽明勸他別胡思亂想:“驛站,尤其貴州境內的驛站是中央政府控製貴州的烽火台,你撤驛站,會給中央政府‘弱化中央政府對貴州控製能力’的印象。後果如何,不必我說。”

安貴榮急忙派人送來酒肉,說:“想不到這深山老林裏有如您這樣見識非凡的人,讓人欽佩,關於裁撤驛站的事,我以後想都不想。”

王陽明回答他:“我沒有這樣的力量,我說的這個道理,你心中早已有之。”

對於祛除安貴榮欲望的支點,王陽明選擇的是為其做利害分析,為何會把支點放在這裏,是因為安貴榮要減少驛站數量的目的是少受中央政府的管轄,間接為自己謀取利益。謀取利益的人最怕失去利益,所以隻要把支點放在利害關係上就萬事大吉了。

在《傳習錄》中,王陽明曾談到蘇秦和張儀:

蘇秦、張儀之智也,是聖人之資……儀、秦學術,善揣摸人情,無一些不中人肯綮,故其說不能窮。儀、秦亦是窺見得良知妙用處。

蘇秦和張儀是戰國時期的超級說客,靠縱橫術發跡,名垂千古。王陽明為何要說蘇秦和張儀“窺見良知妙用處”呢?原因就是“善揣摸人情,言語上都能切中對方的要害和關鍵”。這個“要害和關鍵”就是肯綮,就是阿基米德支點的位置,就是良知所在。

蘇秦原本是去說服秦王滅六國的,結果秦王對他嗤之以鼻,這讓他深感恥辱。他發下重誓:“你秦國不滅六國,我就讓六國來滅你!”於是蝸居在家,頭懸梁錐刺股,發憤圖強研究六國情況,出山後去說服六國聯合起來抵抗強秦。

蘇秦遊說六國的模式被後人總結為“利導法”,這種方法的層次如下:肯定優勢—指出危機—出謀劃策—分析利弊—以利導之。其實也就是分析利害,劃出遠景,以利導之,讓被說服方樂於接受自己的主張。

說服六國任何一國時,蘇秦第一步就分析對方的地理條件、兵力情況、軍需物資、國力強弱、周邊關係等客觀優勢,結合君主賢能、士卒英勇等主觀因素,充分肯定其有利條件。並且注意結合每一個諸侯國的具體情況做出分析,有針對性地強調該國特色。總之,不論對於哪個國家,都首先強調其優勢,以解除他們懼怕強秦的心理壓力。然後指出其危機所在,分析危機產生的原因,為合縱戰略做好鋪墊。再然後替對方謀劃,並給出主意,設計擺脫危機的方案(合縱戰略)。最後分析利害,以利誘之,以理導之。

實際上,這個“利導法”最關鍵的地方就是利害,就是阿基米德支點。蘇秦知道六國任何一國的利害所在,這就是良知的效用。也就是說,蘇秦後來成為六國宰相,他其實隻做了兩件事:第一,找到撬動六國的那個支點(利害);第二,壓下杠杆(說話)。

蘇秦撬動六國聯合起來的支點是利害,他對各個國王說的一句話就是,如果六家聯合,即使不能滅掉秦國,至少不會被秦國滅掉。倘若不聯合,那肯定會被秦國一一滅掉。

張儀撬動六國分解的支點同樣是“利害”,但比蘇秦的支點放得更精致。我們可以欣賞他說服魏國投靠秦國的精彩話語:“魏國土地縱橫不到千裏,士兵不超過三十萬。四周地勢平坦,各國從四麵八方都可以進攻,沒有大山大河的阻隔。從新鄭(韓國都城)到大梁(魏國都城)隻有兩百餘裏,戰車馳騁,士兵奔走,不費多大力氣就到。魏國南邊跟楚國接境,西邊跟韓國接境,北邊跟趙國接境,東邊跟齊國接境,士兵駐守四麵,守衛邊防堡壘的不少於十萬人。魏國的地勢,原本就是戰場。如果魏國向南親附楚國而不親附齊國,那麼齊國就會來攻打它的東麵;向東親附齊國而不親附趙國,那麼趙國就會來攻打它的北麵;不和韓國合作,那麼韓國就會來攻打它的西麵;不和楚國親近,那麼楚國就會攻打它的南麵。這就是所謂四分五裂的地理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