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此心光明,內聖外王(4)(1 / 3)

陳九川很沮喪:“我說的這些情況,正是良知未知時。”

王陽明笑了:“良知怎麼可能有不知的時候?隻是你的良知被遮蔽了,它告訴你答案,你感覺到了卻不肯去做。”

陳九川若有所思:“大概是這樣吧,這真是一場惡戰,雖然明白,卻不能扔掉。”

王陽明嚴肅地說道:“必須要有勇氣!”

陳九川茫然:“勇氣?”

“對!你用功久了,自會有勇。”

陳九川越發茫然。

王陽明解釋道:“孟子說勇氣是‘集義所生’,你行事合乎道義,這就是致良知。肯致良知,自然就會產生勇氣。勇氣反過來會光明你的良知,你在這場惡戰中就很容易取勝了。”

王陽明所謂的“勇”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我們可以用《孔子集語?雜事》記載的一則故事來解說:孔子的弟子子路自詡很勇敢,但孔子始終認為子路是個容易衝動的勇夫,並未得孔門儒學“勇”的真諦。

某次,孔子遊山,子路隨行。孔子口渴,讓子路去打水。子路在水邊遇到一隻老虎,興奮得發狂,扔了水瓢就和老虎搏鬥起來。幾個回合,子路把老虎揍死,並把虎尾巴扯下揣在懷裏,回來問孔子:“上士打虎如何?”

孔子發現子路的水瓢不見了,懷裏露出一條毛茸茸的東西,馬上就明白了,於是回答:“持虎頭。”

子路又問:“中士打虎如何?”

孔子回答:“持虎耳。”

子路急了,再問:“下士打虎如何?”

孔子回答:“持虎尾。”

子路忿懣不已,自己徒手和老虎搏鬥險些搭上性命,才落了個“下士”。他跑到一邊,把老虎尾巴扔掉,揣了個石頭回來。惡狠狠地問孔子:“上士殺人用什麼?”

孔子臉色不變:“用筆。”

“中士殺人用什麼?”

“用語言。”

“下士殺人用什麼?”

“用石頭。”

子路垂頭喪氣,心服口服,扔了石頭,不言語。

孔子微笑道:“你已接近勇士的標準了,因為‘知恥近乎勇’。”

把孔子的話和王陽明的話結合起來,我們就可得出王陽明對“勇”的定義:知道是非、善惡、羞恥是良知,隻是接近“勇”,而肯矯正和改正,就是真的勇,也就是致良知!

七、知行合一就是杠杆原理:撬動天地萬物

1508年,王陽明在貴州龍場驛站發現了“良知”的神奇威力。公元前250年左右,古希臘物理學家阿基米德發現了“杠杆原理”,於是發出豪言壯語:“給我一個支點和一根足夠長的杠杆,我就能撬動地球。”

那個支點,倘若用王陽明的話來說,就是良知,而那根足夠長的杠杆就是“行”。不必給我一個支點,因為這個支點與生俱來,剩下的事隻是找一根足夠長的杠杆,用力壓下去就可以撬動天地萬物和人情事變。所以,阿基米德的“杠杆原理”與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在某種程度上是相通的。

王陽明運用杠杆原理的實例不勝枚舉,其創建心學不久後,在貴州龍場就牛刀小試了兩次。第一次是撬動了貴州巡撫王質,第二次是撬動了貴州宣慰司宣慰使安貴榮。

貴州巡撫王質屬於後反勁兒型,王陽明來龍場小半年了,他沒有動靜。可當王陽明在龍場講起心學,他有了動靜。動靜是很大的,一批受他指使的亦官亦匪的城管人物來到龍場驛站,作威作勢要揍王陽明。王陽明巋然不動,聽課的土著們暴跳如雷,情緒轉化為行動,把這群人揍了個半死。

王質聞聽此事後,七竅生煙,他想調動軍隊對付王陽明,但又改變了主意。他要親自去找王陽明,但又改變了主意。最後,他下令給貴州司法部長官毛應奎,要他通知王陽明,這件事的影響極端惡劣,王陽明必須要在誠惶誠恐、畢恭畢敬的姿態下向他道歉,然後他才可以考慮是否赦免王陽明的罪。

毛應奎了解王質,知道這是廉價自尊下的無理取鬧。雖然如此,他權衡了一下,認為王陽明比王質更容易擺平。於是他給王陽明寫信,要他對王質走狗被群毆的事向王質道歉,哪怕就是一封道歉信也好。

王陽明讓他大失所望。毛應奎接到王陽明的回信,信上說,毆打那群流氓的是當地土著,土著不會無緣故打人,是那群流氓先動手的。即使那群流氓是王質派來的,我沒有打他們,所以我和王質之間未產生任何關係。我為何要向他道歉?如果他非揪住這件事不放,那你替我轉告他,我在惡劣的龍場什麼沒有遇到過,幾乎一日三死,再大的風暴對我而言也不過是蟲豸。他最後說,我雖然是流放官員,不過也應該得到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