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王陽明心學的命運(3)(2 / 3)

李贄留下一封信,強烈反駁耿定向。李贄說,他教不壞小孩,教壞小孩的是現行教育。耿定向懶得理他,李贄放眼四望,已沒有地方可以容身,除了老家。

1585年,李贄回到泉州老家,他的家族所有人都詢問他的成就。如你所知,李贄拿不出來。他越是不回答,家族的追問就越激烈。他的妻子成了精神病,每天都折磨他,李贄一氣之下,跑到湖北省東北部的麻城,住進了他朋友主持的維摩庵。李贄和家人徹底決裂,三年後,他和塵世決裂:到麻城三十裏的龍潭芝佛院落發為僧。這一年,李贄六十二歲,身體雖然衰老,但心卻依然年輕。他開始參悟王陽明心學,並且心有靈犀地一看就懂,他的“異類”和“異端”形象逐漸樹立起來了。

李贄先在舉止上瘋狂:他經常下館子吃肉喝酒,每次都把自己喝得醉醺醺,滿臉通紅,連光光的頭皮也泛著紅光,走在街上搖搖晃晃,嘴裏時常說出瘋瘋癲癲的酒話。他聲名大振,很多人慕名而來向他請教道學。在這時,李贄就故意把眉頭一皺,袖子一甩,訓斥道:“大好時光,在這裏讀死書,還不如找幾個歌女、喝點小酒、唱個小曲有意思!”幾個調皮的讀書人就真的找來幾個歌女,李贄大笑,稱讚道:“這樣好!這樣好!比和道學(理學)先生在一起強多了!”

舉止上的瘋狂隻是骨肉,必須要有靈魂,這個靈魂就是李贄在思想上的“大逆不道”。

道學家們說:“天不生仲尼(孔子),萬古如長夜。”

李贄說:“我呸!難道孔子沒有出世之前,人們一天到晚點著蠟燭走路?”

道學家們還說:“孔子乃萬世師表。”

李贄說:“我還呸!一個人來到人間,自有他發揮作用的地方,不可能等著從孔子那裏得到傳授,然後才有謀生的本領。假如一定要等著從孔子那裏學得點什麼才能生存,那麼,孔子沒有降生之前的幾千年,人們就不過日子了嗎?”

我們今天來看這兩個反駁,不足為奇。但在明代,這可是極端的思想反動。孔子是所有讀書人心目中的上帝,即使是皇帝,也要對孔子畢恭畢敬。道學家們說,凡是孔子說的都是對的,凡是說孔子不對的都是異端。孔子的是非就是我們每個人的是非,可李贄卻懷疑孔子,不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這是王陽明心學中典型的“輕視權威”思想,“心即理”的直觀展現。李贄對這個國家崇拜孔子有自己的獨到見解,他說:“我從小就讀孔子的書,卻不了解儒家學說。從小尊崇孔子卻也不知道他為什麼值得尊敬。我覺得自己像一個站在人叢中看戲的小矮人,除了前麵人的後背,什麼都看不見。人家說戲唱得好,我也跟著說好,隨聲附和。在未學王陽明心學前,我就像一條哈巴狗。前麵狗看見生人叫起來,後麵的狗聽見叫聲也跟著叫,其實連半個人影也沒有看見。”

李贄的意思是說,那些尊崇孔子的人隻是人叢中的“矮子”,是“哈巴狗”。他說,他決定不再做哈巴狗,而做一個人,一個完全按內心良知去做事的人。

對於孔子,李贄頗多微詞。他說:“《論語》記載孔子吃東西非常挑剔,顏色不好的不吃,味道不香的不吃,做得不好不吃,菜不新鮮不吃。這種人,簡直就是矯情,哪裏有聖人的一點模樣?”

對於《論語》中記載的孔子對一位老者又打又罵“老而不死是為賊”的情景,李贄戲謔道:“孔子真是大慈大悲。”

我們由此可以看出,在李贄的思想中,根本就沒有什麼聖人:堯舜和路人甲是一樣的,因為王陽明說過,我們擁有良知的心是評價一切客觀事物的最後依據,所以,李贄說,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什麼聖人,如果真有聖人,那大家都是聖人,如果沒有,那大家全是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