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王陽明心學的命運(3)(1 / 3)

如果把這些思想和王陽明心學思想相對照,則會發現,二者恐怕沒有本質上的不同。王陽明雖然沒有說“現成良知”,可他始終承認人人的確有良知,一些人看上去沒有良知,隻是因為他們不能知行合一。至於“四無說”,王陽明沒有否認過。而童心說,則是王陽明經常提到的人應該擁有一顆赤子之心。赤子之心就是童心,心學家並不是讓你像小孩子那樣不懂事,而是希望你應該像孩子那樣什麼私欲都不想,長此以往,就能鍛造出良知的威力。

至於“滿街聖人”說,在王陽明的《傳習錄》中有此論述。而擺脫思想束縛,是王陽明一直提倡的,不要被任何的經典和聖人嚇倒,一個人如果成為思想和聖人的奴隸,那就不可能獨立自主,擁有自尊。

焦竑不過是王陽明心學左派的一個帳幕,拉起它,目的是為了帳幕後的頂級光輝人物——李贄。

三、心學巨子李贄

王陽明“天泉證道”的1527年,李贄在福建泉州出生。這位多年以後的心學巨子從一出生就注定了他的前途。

李贄曾有段自我評價,非常忠實:“我從小性格倔強,難以馴化。不信道家學說,不信儒家學說,不信神仙鬼怪,討厭道士,特別討厭的是隻知一心讀八股文、考科舉的書呆子。”他甚至是咬牙切齒道:“平生最不愛被人管。”

李贄的傳記作者指出,李贄是個性格急躁,不講情麵,常常當麵指責別人過錯的人。而且直率任性,說話辦事不計後果。他不是個隨和的人,喜歡爭辯。但這種爭辯隻是和特別投機的朋友,對於他不喜歡的人,他連一句話都不肯說。

李贄小時候的性格就異常叛逆,喜歡標新立異,有這樣一件事可作證明。

《論語》中,孔子的學生樊遲問孔子如何種菜種糧。孔子回答:“種糧,我不如糧農;種菜,我不如菜農。”孔子後來對人說:“樊遲真是個小人。”

李贄的父親要他以此主題寫一篇文章。李贄這樣寫道:“樊遲問孔子怎樣種糧種菜,孔子不能回答,說自己在這方麵不如農民。而孔子之所以要在背後罵樊遲為‘小人’,就是因為樊遲明知孔子對種糧種菜一竅不通,還要提問,孔老頭大跌麵子,怎能容忍?”

這種議論簡直是驚天之語,自孔子被尊為聖人後,沒有人敢說孔子的壞話,而李贄卻把孔子說成了一個虛榮心十足的老頭,這種膽量和這種分析能力在那個時代實在是少有。

由此可知,他後來成為道學家們眼中十惡不赦的“異端”,也就不足為奇了。

李贄能有後來的名聲,全拜劫難所賜。二十六歲時,他參加鄉試。別人都對這件事誠惶誠恐,兢兢業業地學習,而他則報以玩世不恭的態度。臨考前,才找來前輩們做的八股文幾十篇,背誦一遍,後來居然過關。李贄仰天狂笑:“這就是遊戲,東拚西湊就能過關,看來,那些考官對聖學也是狗屁不通。”

按理,李贄中鄉試後應該到北京參加會試。可他沒有去,理由是北京太遠。他隻想在老家附近找個小官做,可他的性格使他處處碰壁。直到三年後,他才被任命為河南共城縣的儒學教師。這是個尷尬的職務,地位低,收入少,隻能維持自己不被餓死。

在河南共城做了三年儒學教師後,李贄又獲得了另外一個職務:南京國子監教官。正當他要貢獻能力時,他的父親去世,按儒家傳統,他必須回家守孝。1562年,36歲的李贄守孝完畢,全家搬遷到北京,希望能在北京找到晉身的階梯。遺憾的是,在北京謀一份官職更難,而且李贄的性格又要求他不許主動求人,所以他隻好以開館教學為生。1565年,李贄獲得了北京國子監教官的職務,他還沒有來得及慶祝,二兒子就夭折,任職三個月後,祖父又去世,李贄不得不離開北京,回家守孝。

到此為止,李贄的運氣太差了,但離盡頭還遠著呢。

他回家沒有太多的錢埋葬祖父和之前死掉的父親,還有停棺多年的曾祖父。他隻好把妻子和三個女兒留在共城,買了一塊地,讓他們維持生計。而一年後,河南大旱,他的兩個女兒沒有撐下去,活活餓死。三年後,李贄從老家回到共城,隻見到了精神已不大正常的妻子和唯一的骨瘦如柴的女兒。李贄悲慟萬分,要死要活。

他不相信命運對他如此不公,1566年他回到北京,被分派到禮部擔任小官職,這也是個隻能吃飽肚子的工作。1571年,他又被調到南京刑部擔任下級官員,這仍然是個隻能吃飽肚子的工作。這一年,李贄已經四十四歲,幾乎很少有人像他命運多舛到這個地步。在南京刑部工作的六年後,李贄的春天看似來了。張居正推行改革,破格用人,李贄很讚同張居正的改革方案,於是被任命為雲南姚安知府。可是這遲來的春天已經溫暖不了李贄多年來坎坷冷凍的心,勉強任職三年後,李贄揮一揮衣袖,離開姚安,來到了他朋友耿定理家中。耿定理的兄弟正是那位用詭計捉拿顏鈞的耿定向,這位忠實的朱熹理學衛道士當然不會允許兄弟引狼入室。李贄當時雖然沒有徹底地成為心學門徒,但他的種種思想已和王陽明心學的提倡不謀而合。耿定理是心學家,當然和李贄談得來,而且還讓李贄做了家族少年們的老師。可耿定理不久就去世了,耿定向驅逐了李贄,理由是:怕你教壞了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