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王陽明心學的命運(9)(2 / 2)

他到底汲取到了王陽明心學的哪些能量呢?

答案是兩個字:良知。“良知”在西鄉隆盛那裏被演繹成敬天愛人,稻盛和夫做了如下解釋:“敬天愛人:敬畏上天,關愛眾人。所謂‘敬天’,就是依循自然之理、人間之正道——亦即天道,與人為善,換言之,就是堅持正確的做人之道;所謂‘愛人’,就是擯棄一己私欲,體恤他人,持利他之心。”

也就是說,要堅持正確的做人之道,擯棄一己私欲,體恤他人。或者說,做一件事應該問良知,做這件事是否有私欲。

稻盛和夫在創建DDI之前,日本開放電訊業,他敏銳地意識到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不過他馬上克製住了自己,仔細審視自己的動機:自己為什麼要進入這個行業,是為了賺錢還是為了祖國崛起?是為了揚名立萬還是為了解決當時大多數人的失業?

稻盛和夫後來說,經過半年的這種捫心自問,他斷定自己沒有私心邪念,於是,他灑脫地創建了DDI公司。

幾年後,DDI大獲成功。有人問DDI成功的奧秘,稻盛和夫回答:“是希望有益於國民的、無私的動機才帶來這樣的成功。”他後來又詳細總結道:“你做的什麼是正確的,你的良知一目了然,因為人有本能、有欲望,妨礙著你不能正確判斷事物,用私心來判斷,你肯定不能得出正確的判斷,即使成功也是一時的成功。你要有寬闊的視野,擺脫束縛。你辦企業,不僅要考慮自己的利益,也要考慮員工的利益、客戶的利益、社會的利益,那麼員工就會認同你,你對員工嚴格要求他也能接受。”

出於對良知的領悟,稻盛和夫曾提出這樣一個經營管理哲學觀點:作為人,何謂正確?

很多專家都對稻盛和夫創建的兩家公司的成功做過總結,認為京瓷公司的成功是靠了先進的技術,趕上了經濟大潮,而稻盛和夫卻說:“不是這樣的。我認為京瓷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京瓷經營判斷的基準,不是‘作為京瓷,何謂正確’,更不是‘作為經營者的我個人,何謂正確’,而是‘作為人,何謂正確’。因為它具有了普遍性,就可以與全體員工所共有。我認為京瓷成功的原因就在這裏,除此之外,沒有別的原因。”

他對兩家公司成功的總結最具王陽明心學特點的是下麵這段話:“當初尚未意識到‘靈魂’的存在,隻是覺得僅僅依靠出自‘本能’的損益算計,或僅憑‘感覺’‘感情’,乃至‘理性’,來判斷事物,做出決定,仍是不夠的。最終必須以藏在‘靈魂’深處的‘是非對錯、好壞善惡’作判斷基準,這就是原理原則。京瓷和DDI有今天的局麵,說到底,就憑這一點,並不複雜,更無高深莫測的東西。”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稻盛和夫從王陽明那裏得到的知行合一的經營管理思想:“無論你讀過、聽過多麼好的道理,不親身實踐就毫無意義。為提高心性,到聖賢們的著作中尋求真理,乍一看,盡是理所當然的、太簡單的道理,很多人往往用頭腦理解後,就自以為已經掌握了,已成了自己的東西了,其實不然,他們並沒有真懂,因為他們不想將這些真理付諸實踐。”

王陽明和他的心學以及他日後的那些門徒,在人類曆史上注定要被永遠銘記,即使這門學說不會成為顯學,也不會廣泛流傳,它仍然會比人類的曆史長遠。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擁有五花八門秘密武器的巨大寶庫,各種各樣的人都能在這裏找到他獲得成功的武器。

更重要的一點是,王陽明心學的終極思想“良知”本身就在我們身上,所以,王陽明心學的命運就是我們每個人的命運,隻要我們存在,王陽明心學就存在。因為但凡是個人,就不可能拋棄他的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