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不讀儒家經典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之首的《大學》,但如果你想無死角地了解陽明心學,那麼王陽明注解、詮釋的《大學》就非讀不可。原因很簡單,《大學》是陽明心學的源泉,所有心學理論和心學最重要的思想都在王陽明注解、詮釋的《大學》中。
它並不好讀,可你必須要讀,正如我們學習造句,要先學字、詞一樣。它是陽明心學的基石,沒有這塊石頭,你永不可能站得高,從而登堂入室。
首先,《大學古本傍釋》是王陽明對大學的注釋,雖未逐句注釋,但若能明白陽明心學“良知”主旨,便可一以貫之。我們現在進入正題。
《大學》原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譯文
大學的宗旨,是彰顯、輸出最有效力的道德,真心實意地親近自己的百姓,止於良知所指引的中庸之點。知道中庸之點後,就明白追求萬事萬物隻在我心,這就是定向;定向堅定不移後,就能安靜冷靜平靜;三靜之後則能有強大的安全感;有了安全感才可心無旁騖地思慮;在這種思慮下,沒有不能收獲的理由。天地萬物都有根本有枝末,任何一件事都有開始有終結。若能明白這本末始終之理,就和“道”非常接近了。
王陽明在這段話後麵注釋道:“明明德、親民,猶修己安百姓。明德、親民無他,惟在止於至善,盡其心之本體,謂之止至善。至善者,心之本體;知至善,惟在於吾心,則求之有定向。”
意思是,彰顯道德其實就是向百姓輸出了道德,真心實意親近自己的百姓,其實就是修身安百姓。修身安百姓的前提就是按良知的指引止於不偏不倚的位置,良知是我們心的本體,要找到修身安百姓不偏不倚的位置,不必外求,隻求於我心,這就是有定向。
注意這個“知止而後有定”的“定”,一般解釋是誌向,做廚子、做殺手也是誌向。而王陽明認為,這個“定”實際上指的就是定向,唯一的方向:吾心之良知。
《大學》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譯文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彰顯、輸出光明正大品德的人,首先是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念頭真誠;要想使自己的念頭真誠,先要使自己的良知光明;光明良知的途徑就是到事物上去正念頭。
在事物上正了念頭,才能光明良知;光明良知念頭才能真誠;念頭真誠後心思才可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後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就可太平。
王陽明的注釋如下:“明明德天下,猶堯典‘克明俊德,以親九族’,至‘協和萬邦’。心者身之主,意者心之發,知者意之體,物者意之用。如意用於事親,即事親之事格之,必盡夫天理,則吾事親之良知無私與之間而得以致其極。知致,則意無所欺而誠矣;意誠,則心無所放而可正矣。格物如格君之格,是正其不正以歸於正。”
意思是,《大學》中的明明德,就是《堯典》中的“光明、輸出自己的良知,讓整個家族都親睦融合”,最後到達“各國團結,天下太平”。心,是身體的主人,意由心發,良知掌控著意的善惡,事則是意的用武之地。比如意用於事親,那事親就是一事,隻須在事親這件事上正意,如此,則必會達到天理境界。因為我們是用良知(心)在正意,心即理。用了良知,則意必真誠無偽;意真誠無偽,良知就光明了。格物的“格”是正的意思,正其不正以歸於正。
注意,良知知意之善惡,而唯有光明者才會去正意之善惡,然後行動。良知昏暗者,雖能知意之善惡,卻不行,毫無意義。
《大學》原文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譯文
上到天子,下至平民百姓,都要以修身為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絕無可能的。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更是天方夜譚。這就是人間大道,也是良知告訴我們的。
王陽明注釋道:“其本則在修身。知修身為本,斯謂知本,斯謂知之至。然非實能修其身者,未可謂之修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