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做人之根本就在於修身。知道修身為本,才是真的知本,才是真的知良知。但不是知道修身為本就是修身了,必須要去行,才可謂修身。
《大學》原文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善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肝肺然,則何益矣?
譯文
誠意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不要欺騙自己。正如厭惡惡臭一樣,如喜歡美色一樣,隻有這樣才能說自己的意念誠實、心安理得。所以君子修身第一要務就是獨處時小心謹慎自己的念頭。至於那些沒有道德修養的小人,(他們)在閑居獨處時,什麼壞事都做。當他們見到那些有道德修養的人,卻又躲躲藏藏企圖掩蓋所做的壞事,裝出一副似乎做過好事的模樣,設法顯示自己的美德。其實大家都有良知,所以眼睛是雪亮的,早就看透這些壞人壞事,如同見到他們的五髒六腑一樣,那麼這種隱惡揚善的做法,又有什麼益處?
王陽明注釋道:“誠意隻是慎獨工夫,在格物上用,猶《中庸》之‘戒懼’也。君子小人之分,隻是能誠意與不能誠意。”
意思一目了然:獨處時謹慎自己念頭的方法就是誠意,在事情上用誠意時,則是《中庸》所說的“時刻警懼不可欺騙自己”的意思。君子和小人的分別無他,隻是不欺騙自己和欺騙自己而已。
《大學》原文
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譯文
人的心裏有什麼樣的實際德性,外表就必然會有什麼樣的言行表現。所以有道德修養的人都在獨處時誠意。
王陽明注釋道:此猶《中庸》之“莫見莫顯”。
“莫見莫顯”全文是:“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意為,幽暗之中,細微之事,跡雖未形而幾則動,人雖不知而己獨知,遏人欲於將萌,而不使其滋長於隱微隻中,謹言慎行,追求良知。
《大學》原文
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指所指,其嚴乎!”
譯文
曾子說:“一個人若被許多雙眼睛注視著,被許多隻手指點著,這難道不是極端可怕的事嗎!”
王陽明的注釋是:“言此未足為嚴,以見獨之嚴也。”
意思是,一個人混到這種地步,真是極端可怕,這也足見獨處時誠意是件非常嚴肅的事。如果不能做到獨處時誠意,那就會肆無忌憚,而被無數雙眼睛注視,被無數隻手指指點點,最終將會達到“千夫所指,無疾而終”的境界。
《大學》原文
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譯文
財富可以把房屋精裝修,讓人賞心悅目;美好的道德可以把身心精裝修,讓人思想高尚;心胸坦蕩,身體自然安適。若想達到這一境界,非要誠意不可。
王陽明的注釋是:“誠意工夫實下手處惟格物,此下言格致。”
意思是,誠意非去事上磨練不可,《大學》下麵的內容開始說“格物致知”之事。
《大學》原文
《詩》雲:“瞻彼淇澳,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xiàn)兮,赫兮咺(xuān)兮;有匪君子,終不可諼(xuān)兮。”
譯文
《詩經》說:“看那淇水蜿蜒之岸邊,嫩綠竹子鬱鬱蔥蔥。一位文質彬彬君子,研究學問如加工骨器不斷切磋;修煉自己像打磨美玉反複琢磨。他莊重不失開朗,儀表堂堂。這樣一個文質彬彬君子,讓人終生難忘。”
“像加工骨器,不斷切磋”,是指做學問的熱忱態度;“像打磨美玉,反複琢磨”,是指自我修煉的精神;說他“莊重而開朗”,是指他內心謹慎而有所戒懼;說他“儀表堂堂”,是指他非常莊重;說“這樣一個文質彬彬的君子,讓人無法忘記”是指由於他品德非常高尚,達到了最完善的境界,所以使人難以忘懷。這樣一段話,王陽明如何注釋的呢?
王陽明注釋道:“惟以誠意為主,而用格物之工。”
這句注釋讓人乍看琢磨不透,王陽明的本意是,無論是做學問的態度還是自我修煉的精神,或者是內心的謹慎以及外表的莊重,都是以誠意為靈魂修煉的結果。沒有誠意,這些就不可能存在。
《大學》原文
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
譯文
如切如磋,學問;如琢如磨,道德;莊重、儀表堂堂則讓人望而生敬。
王陽明注釋道:正是《中庸》所謂的“道問學”“尊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