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附錄:《大學》——陽明心學的源泉(1)(3 / 3)

《大學》原文

赫兮咺兮者,威儀也;

譯文

威儀讓人敬畏。

王陽明注釋道:就是《中庸》所說的“齊明盛服”。祭祀前齋戒沐浴,以清潔身心。

《大學》原文

“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譯文

這樣的君子道德至上,良知光明,百姓永不會忘記他。

王陽明注釋道:“格致以誠其意,則明德止於至善,而親民之功亦在其中矣。”

意思是,良知光明了,以良知去親民,則功業唾手可得,良知就在親民中流動。

《大學》原文

《詩》雲:“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譯文

《詩經》說:“啊呀,前代的君王真使人難忘啊!”這是因為君主貴族們能以前代的君王為榜樣,尊重賢人,親近親族,一般平民百姓也都蒙受恩澤,享受安樂,獲得利益。所以,雖然前代君王已經去世,但人們還是懷念他們。

王陽明注釋道:“明德、親民隻是一事。親民之功至於如此,亦不過自用其明德而已。”

意思是,良知和親近百姓隻是一事,親近百姓就是良知,良知必然可親近百姓。建立了親民之功的人,不過是致良知而已。

《大學》原文

《康誥》曰:“克明德。”大甲曰:“顧湜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譯文

《康誥》說:“能夠弘揚、輸出光明的良知。”《太甲》說:“念念不忘這上天賦予的良知。”《堯典》說:“能夠弘揚美好的良知。”這些都是說要自己弘揚、輸出良知。

王陽明注釋道:“又說歸身上。自明不已,即所以為親民。”

意思是,親民實際上還是從自己身上著手,著手的訣竅就是致良知。

《大學》原文

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譯文

商湯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說:“如果能夠做到一天自新,就應保持天天自新,並且堅持下去。”《康誥》說:“激勵人棄舊圖新。”《詩經》說:“周朝雖然是舊的國家,但卻稟受了新的天命。”所以,品德高尚的人無處不致良知。

王陽明注釋道:“孟子告滕文公養民之政,引此詩雲:‘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國。’君子之明德親民豈有他哉?一皆求止於至善而已。”

親民無非就是致良知。

《大學》原文

《詩》雲:“邦畿千裏,惟民所止。”詩雲:“緡蠻黃鳥,止於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譯文

《詩經》說:“京城及其周圍,都是老百姓向往的地方。”《詩經》又說:“鳴叫著的黃鳥,棲息在山岡上。”孔子說:“連黃鳥都知道它該棲息在什麼地方,難道人還不如一隻鳥兒嗎?”

王陽明注釋道:“止於至善豈外求哉?惟求之吾身而已。求之吾身而已。”

黃鳥知道它應該棲息在山岡,是黃鳥“致良知”,人不致良知,不知進止,豈非不如一隻鳥?

《大學》原文

《詩》雲:“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

譯文

《詩經》說:“品德高尚的文王啊,為人光明磊落,做事始終莊重謹慎。”做國君的,要做到仁愛;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順;做父親的,要做到慈愛;與他人交往,要做到講信用。

王陽明注釋道:“又說回在自己身上用功。”

《大學》原文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誌:此謂知本。

譯文

孔子說:“聽訴訟審理案子,我也和別人一樣,目的在於使訴訟不再發生。”使隱瞞真實情況的人不敢花言巧語,使人心畏服,這就叫作抓住了根本。

王陽明注釋道:“又即親民中聽訟一事,要其極,亦皆本於明德,則信乎以修身為本矣。又說歸身上。”

意思是,訴訟一事也出於良知,歸根結底還是說的修身。

《大學》原文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zhì),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