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所謂“修養自身在於端正心智”的意思是這樣的:如果心中有怨恨,就得不到中正;有所恐懼,就得不到中正;有所喜好,就得不到中正;有所憂患,就得不到中正。如果心思不在應在的地方,那麼雖然眼睛在看,卻什麼也看不見;雖然耳朵在聽,卻什麼也聽不見;雖然在吃東西,卻品嚐不出什麼滋味。這就是所謂的修養品德首先在於端正思想。
王陽明注釋道:“修身工夫隻是誠意。就誠意中體當自己心體,常令廓然大公,便是正心。此猶《中庸》‘未發之中’。正心之功,既不可滯於有,又不可墮於無。”
王陽明的意思是,修身在正心,而心有良知,無有不正,所以我們正的其實是意,也就是不要欺騙自己,讓我們自己的意念(念頭)變得真誠。正心之功,就是誠意之功。
《大學》原文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傲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譯文
所謂“管理好家族在於修養自身品德”的意思是這樣的:人們對於自己所親愛的人往往會偏愛,人們對於自己所厭惡的人往往會偏惡,人們對於自己所敬畏的人往往會偏敬,人們對於自己所同情的人往往會偏護,人們對於自己所輕視的人往往會偏輕。因此喜歡一個人而知道他的缺點,討厭一個人而了解他的長處,這樣的人天下少有。所以有句俗語這麼說:“人們沒有知道自己孩子的缺點的,沒有覺得自己禾苗的豐美的。”這就是說不修養自身品德,就不能夠整治好家族。
王陽明注釋道:“人之心體惟不能廓然大公,是以隨其情之所發而碎焉。此猶‘中節之和’。能廓然大公而隨物順應者,鮮矣。”
意思是,一個人一旦良知被遮蔽,其所發出的意就有了善惡之分,就不是良知本體,真能良知光明,能無善無惡的人少之又少。這就要求我們在做事,比如齊家之前,必須先修身,而修身就是誠意。
《大學》原文
所謂“治國必先齊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
譯文
所謂“治好國家必先處理好家族關係”的意思是,如果連自己的家族關係都處理不好,而想去管教好別人,這是不可能的。所以,有道德修養的君子,在家裏也能夠實行治理邦國教化的成效。
王陽明的注釋是:“又說歸自己身上。親民隻是誠意。”
意思是,治國的方法無他,隻是親民,而親民隻是誠意。
《大學》原文
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康誥》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
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
《詩》雲:“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於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國人。《詩》雲:“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國人。《詩》雲:“其儀不忒,正是四國。”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後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譯文
對父母的孝順可以用於侍奉君主;對兄長的恭敬可以用於侍奉官長;對子女的慈愛可以用於統治民眾。《康誥》說:“如同愛護嬰兒一樣。”內心真誠地去追求,即使達不到目標,也不會相差太遠。要知道,沒有先學會了養孩子再去出嫁的人啊!一家仁愛,一國也會興起仁愛;一家禮讓,一國也會興起禮讓;一人貪婪暴戾,一國就會犯上作亂。其聯係就是這樣緊密。這就叫作:一句話就會壞事,一個人就能安定國家。
堯舜用仁愛統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隨著仁愛;桀紂用凶暴統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隨著凶暴。統治者的命令與自己的實際做法相反,老百姓是不會服從的。所以,品德高尚的人,總是自己先做到,然後才要求別人做到;自己先不這樣做,然後才要求別人不這樣做。不采取這種推己及人的恕道而想讓別人按自己的意思去做,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治理國家必須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