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附錄:《大學》——陽明心學的源泉(2)(2 / 3)

《詩經》說:“桃花鮮美,樹葉茂密,這個姑娘出嫁了,讓全家人都和睦。”讓全家人都和睦,然後才能夠讓一國的人都和睦。《詩經》說:“兄弟和睦。”兄弟和睦了,然後才能夠讓一國的人都和睦。《詩經》說:“容貌舉止莊重嚴肅,成為四方國家的表率。”隻有當一個人無論是作為父親、兒子還是兄弟時都值得人效法時,老百姓才會去效法他。這就是要治理國家必須先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王陽明對這段話沒有注釋。

以陽明學理論來看,這一大段話的意思是,治理國家的基礎是先管理好家庭,管理好家庭的基礎是修身,最終又歸結到誠意上。隻要你誠意,天下則誠意,最終達到人人可致良知的境界。

《大學》原文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

譯文

之所以說平定天下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是因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會孝順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長輩,老百姓就會尊重自己的兄長;在上位的人體恤救濟孤兒,老百姓也會同樣跟著去做。所以,品德高尚的人總是實行以身作則,推己及人的“絜矩之道”。如果厭惡上司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你的下屬;如果厭惡下屬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你的上司。如果厭惡在你前麵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後麵的人;如果厭惡在你後麵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前麵的人。如果厭惡在你右邊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左邊的人;如果厭惡在你左邊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右邊的人。這就叫作“絜矩之道”。

王陽明注釋曰:“又說歸身上。工夫隻是誠意。”

連平天下這樣的偉大事業,其實隻需要誠意就可以。這說明兩個問題:平天下沒有那麼難;誠意沒有那麼簡單。

《大學》原文

《詩》雲:“樂隻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詩》雲:“節彼南山,維石岩岩;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有國者不可以不慎,辟則為天下僇矣!

譯文

《詩經》說:“使人心悅誠服的國君啊,是老百姓的父母。”老百姓喜歡的他也喜歡,老百姓厭惡的他也厭惡,這樣的國君就可以說是老百姓的父母了。《詩經》說:“巍峨的南山啊,岩石聳立。顯赫的尹太師啊,百姓都仰重著你。”統治國家的人不可不謹慎,稍有偏頗,就會被天下人推翻。

王陽明注釋道:“惟係一人之身。”

一個人做出豐功偉業或是成為道德聖人,決定點不在天時地利人和,也不在兵強馬壯,隻在我們一身,隻在我們心上。

《大學》原文

《詩》雲:“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於殷,峻命不易。”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譯文

《詩經》說:“殷朝沒有喪失民心的時候,還是能夠與上天的要求相符的。請用殷朝作個借鑒吧,守住天命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就是說,得到民心就能得到國家,失去民心就會失去國家。所以,品德高尚的人首先注重修養德行。

王陽明注釋道:“身修則能得眾。又說歸身上,修身為本。”

意思是,隻要你誠意,以修身為本,那你就是塊力量巨大的磁場,能吸引天地萬物前來。

《大學》原文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譯文

有德行才會有人擁護,有人擁護才能保有土地,有土地才會有財富,有財富才能供給使用。德是根本,財是枝末。假如把根本當成了外在的東西,卻把枝末當成了內在的根本,那就會和老百姓爭奪利益。所以,君王聚財斂貨,民心就會失散;君王散財於民,民心就會聚在一起。這正如你說話不講道理,人家也會用不講道理的話來回答你;財貨來路不明不白,總有一天也會不明不白地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