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附錄:《大學》——陽明心學的源泉(2)(3 / 3)

王陽明沒有注釋。

從陽明學理論看,德是根本,財是枝葉。根本的德就是良知,光明良知就是誠意。

《大學》原文

《康誥》曰:“惟命不於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

譯文

《康誥》說:“天道命運是不會始終如一的。”這就是說,行善道便會得到天命,不行善便會失去天命。

王陽明注釋曰:“惟在此心之善否。善人隻是全其心之本體者。”

意思是,光明良知不可能一勞永逸,要時刻光明良知,今日行一善,就是致良知,明日行一惡,就是不能致良知。

《大學》原文

《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

《秦誓》曰:“若有一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

譯文

《楚書》說:“楚國沒什麼寶貝,隻是把善當作寶。”舅犯說:“流亡在外的人沒什麼寶貝,隻是把仁愛當作寶。”

《秦誓》說:“如果有這樣一位大臣,忠誠老實,雖然沒有什麼特別的本領,但他心胸寬廣,有容人的肚量。別人有本領,就如同他自己有一樣;別人德才兼備,他心悅誠服,不隻是在口頭上表示,而是打心眼裏讚賞。用這種人,是可以保護我的子孫和百姓的,是可以為他們造福的啊!”

王陽明注釋曰:“此是能誠意者。”

怎樣才算是個能誠意的人呢?忠誠老實、心胸寬廣,有容人的度量,最關鍵的是能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別人有本領,就如同他自己有一樣;別人德才兼備,他心悅誠服,不隻是在口頭上表示,而是打心眼裏讚賞。

《大學》原文

“人之有技,媢(mào)疾以惡之;人之彥聖,而違之俾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

譯文

“相反,如果別人有本領,他就妒忌、厭惡;別人德才兼備,他便想方設法壓製、排擠,無論如何容忍不得。用這種人,不僅不能保護我的子孫和百姓,而且可以說是危險得很!”

王陽明注釋道:“是不能誠意者。”

知道什麼是誠意,它的反麵就是不誠意了。

《大學》原文

唯仁人放流之。

譯文

因此,有仁德的人會把這種容不得人的人流放。

王陽明注釋曰:“是不能誠意者。”

對於那些不能誠意的人,堅決要懲罰:流放。

《大學》原文

“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此謂惟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譯文

“把他們驅逐到蠻荒的四夷之地,不讓他們同住在國中。”這說明,有德的人愛憎分明。發現賢才而不能選拔,選拔了而不能重用,這是輕慢;發現惡人而不能驅逐,驅逐而不能把他驅逐得遠遠的,這是過錯。喜歡眾人所厭惡的,厭惡眾人所喜歡的,這是違背人的本性,災難必定要落到自己身上。所以,仁人君子有著為政的基本準則可以遵循:必定要依靠忠信獲得天下;必定是由於驕橫傲慢失去一切。

王陽明對這段沒有注解。

王陽明曾說,良知是有發源,有層次,有階段性的。你的親人和一個陌生人掉進水裏,按良知的意思,你先救的應該是親人,而不是陌生人。愛憎分明就是致良知,對善要有春天般的溫暖,對惡要有秋風掃落葉般的冷酷無情。

《大學》原文

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未有上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孟獻子曰:“畜馬乘,不察於雞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長國家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葘害並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