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緒論(2)(1 / 3)

二是當前進行的文化體製改革正在促使傳媒產業結構的轉型,傳媒產業結構升級的研究有助於這種轉型的良性發展。在傳媒產業的發展過程中,各種矛盾凸顯,究其根本原因是傳媒製度的安排問題。2006年,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以黨中央、國務院的名義頒布文件,該文件試圖化解影響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發展的最根本的矛盾。隨著傳媒產業和事業性質的區分,傳媒產業的發展又一次駛上快車道。產業結構升級是轉型過程中的中國傳媒產業的重要戰略選擇。

三是為中國傳媒主管部門製定產業政策提供參考。在中國傳媒商業化和市場化的過程中,一直缺乏整體的和前瞻性的產業政策的指引。整個傳媒產業的發展是在“摸著石頭過河”。因此,在發展的過程中難免出現各種矛盾和問題。傳媒產業政策的正式出台是以“中辦”的兩個重要文件的頒發為標誌的。一個是2001年8月出台的“中辦17號文件”,對傳媒產業結構進行了重大調整,並放鬆了傳媒市場的進入;另一個是2003年“中辦21號文件”頒布之後,中國傳媒主管部門迅速製定了促進產業發展的政策。但由於根本性的問題沒有解決,這些產業政策在執行上缺乏可操作性,有些政策即使執行了,結果也不了了之,如廣播電視的集團化。

本書將深刻地分析影響傳媒產業發展的各種因素,在此基礎上提出產業結構升級的戰略和路徑,對於主管部門的政策製定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四是有助於豐富和發展產業經濟學和傳媒經濟學理論,推動傳媒產業結構的研究進一步深化。在產業經濟學領域,傳媒產業結構的研究幾乎是一片空白。傳媒產業作為一個對國民經濟領域其他產業有重要影響和關聯的產業,對其研究的忽視對構建完整係統的產業經濟學理論體係無疑是一個重大缺陷。對於傳媒經濟學領域而言,由於缺乏產業經濟學的理論指導,傳媒經濟學的研究,特別是傳媒產業結構的研究大多停留在表麵上。本書的研究成果不僅是產業經濟學和傳媒經濟學理論的應用,同時也是理論的升華。

二、國內外研究文獻綜述

隨著我國的工業化進入到中期階段之後,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成為經濟增長和發展的主題。產業結構升級的研究也開始成為產業經濟學領域的重要課題。

特別在經濟全球化和國際分工日益向縱深發展的國際背景下,開放經濟條件下的產業升級已經成為我國改革開放實踐所麵臨的重大戰略選擇問題,因此,開放經濟條件下的產業結構升級研究成為近年來產業經濟學研究的熱點。除了從宏觀上研究我國產業結構升級外,也有不少文獻深入到產業內部分析了不同產業自身的結構升級問題。如中國製造業產業結構升級、第三產業結構升級、農村產業結構升級、區域產業結構升級等課題,中國傳媒產業結構升級的研究也與此類似。

傳媒產業結構升級的研究屬於傳媒產業經濟學範疇。

傳媒產業經濟學是一個嶄新的研究領域,是傳播學和產業經濟學交叉融合而形成的學科。因此,無論從傳播學的視角,還是從產業經濟學的視角都可以深入到傳媒產業經濟學的研究。近年來,隨著傳媒產業的發展,這兩個領域的研究者都不約而同地把目光聚焦到這個新興的課題。由於傳媒產業結構升級的研究尚處於空白,還有,影響傳媒產業結構升級的因素有諸多方麵,因此,我們的文獻檢索把外延擴大至“傳媒產業”和“傳媒經濟”的研究上。

(一)國外研究文獻綜述

最初的傳媒研究很少注意經濟因素的影響,主要關注傳播的角色、功能和效果。這對熟悉傳播史的人來說不足為怪,因為最初的傳播學者來自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曆史學以及文學批評等學科領域。傳媒產業(Media Industry)的研究最早源於法蘭克福學派。他們認為,媒介產業——如其他工業一樣,試圖通過媒體經營過程進行一種標準化大生產。媒介工業生產什麼商品,取決於這些商品能夠實現什麼市場價值。利潤的追逐決定了媒介形式的性質。不過,法蘭克福學派提出傳媒產業的概念隻是出於媒介批評的目的,並沒有從經濟學意義上深入研究。

到了20世紀70年代之後,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和工商管理領域的學者開始研究媒體,尤其是有線電視的發展和報業出現的問題引起了這些領域學者的關注。到20世紀80年代之後,傳播學者也開始關注經濟和金融因素對媒體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媒介經濟學應運而生。無論在私營商業模式主導的美國,還是在私營商業和公眾服務模式並存的歐洲國家,媒介經濟學都開始用經濟學的概念來表述其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