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傳媒產業的基礎研究。傳媒產業基礎研究分兩大類:一是普遍的傳媒產業的研究;二是細分的傳媒產業的普遍研究。普遍的傳媒產業的研究有周鴻鐸教授(2003)的《傳媒經濟導論》,該書係統地介紹了傳媒經濟的基本理論,創新點主要表現在對傳媒二重性質、兩種功能,以及廣播電視業是生產力上。童清豔博士(2007)的《傳媒產業經濟學導論》從產業經濟學的視角出發,分析了我國傳媒產業的特殊性。該書在考察當代中國傳媒產業的發展曆程及對照海外傳媒集團的發展基礎上,探討了中國傳媒的產業組織、產業結構和經營管理發展的諸多趨勢。“本書是帶著傳媒問題,走進產業經濟學,不僅有助於拓展產業經濟學的研究領域,而且對當代中國傳媒產業的發展具有一定的理論與現實指導意義”。
謝金文博士(2007)的《中國傳媒產業概論》從傳播學的視角出發,在其研究中更多地關注了傳媒業的特殊性。該書係統地介紹和探討了我國傳媒產業的基本理論、運作實踐和發展問題,包括傳媒產品、機構、集團、市場、消費、效益、數字化、全球化的挑戰和機遇等。盡管《中國傳媒產業概論》擺脫了一般經濟和管理理論的影子,但其係統性和內在的邏輯性卻大打折扣。傳播學理論與經濟理論融會貫通是傳媒產業研究的一大難點,王桂科博士(2006)的《媒介產業經濟分析》在這方麵做了有益的嚐試與探索。該書從全球媒介產業發展的趨勢出發,運用經濟學原理對媒介產業進行了係統的經濟分析,針對當前媒介產業的運行狀況和製度缺失,提出了相應的製度安排。除了基本理論的研究,還有學者從曆史的視角出發,全麵地研究了西方媒介產業化的曆史。支庭榮博士(2004)的《西方媒介產業化曆史研究》主要關注了西方媒介產業形成和發展壯大的過程,以及這一過程中技術手段、市場製度、企業行為、公眾期待和政府幹預等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
細分的傳媒產業普遍研究主要按照廣播電視、報業等具體的產業門類進行研究。在這方麵值得關注的有金碚博士(2002)的《報業經濟學》和吳克宇博士(2004)的《電視媒介經濟學》。《報業經濟學》的貢獻正如著者自己所言“建立了一個報業經濟學的研究框架和理論體係,並不特別著力於對中國現實的報業經濟發展狀況作具體的分析”。金碚博士的專業領域是經濟學,主要專長於產業經濟學。基於著者的專業知識基礎,本書力圖以經濟學特別是產業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分析工具,對報紙產業的經濟關係和經濟規律進行係統的研究。吳克宇博士在傳統媒介經濟學把電視產品看作是公共產品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電視產品具有明確的準公共產品的性質。由此出發,著者抽象出了兩種性質的媒介:商業性質的電視媒介和公共性質的電視媒介。正是由於市場經濟效率和市場失靈同時存在的客觀規律,使得兩種性質的電視媒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同時並存具有經濟上的合理性。對電視媒介經濟性質的判斷和劃分是《電視媒介經濟學》的創新之處。
國內對國外傳媒產業的研究剛剛起步,有價值的文獻不是很多,值得一提的是明安香主編的《全球傳播格局》(2006)和《美國:超級傳媒帝國》(2005),張金海、梅明麗(2007)編著的《世界十大傳媒集團產業發展報告》,還有唐潤華(2003)主編的《解密國際傳媒集團》等。這些文獻提供了最新的數據資料,深入剖析了美國及世界上主要的跨國傳媒集團在新的技術框架條件下所呈現出的產業發展特點及其趨勢。依據二手資料和文獻研究對於了解國外傳媒產業的現狀和特點固然很重要,但由於不能深入到傳媒企業的內部。近年來,南方日報出版社出版的係列研究報告,主要采用觀察和實地訪談的研究方法。如辜曉進(2004)《走進美國大報》,唐亞明(2004)《走進英國大報》,崔保國(2007)《走進日本大報》,鍾海帆(2003)《走進美國廣電傳媒》,蘇榮才(2005)《對話美國報業總裁》,曾國華(2004)《媒體的擴張:大眾媒體的產業化、集約化和全球化》等。
關於傳媒產業發展研究。自從中國傳媒的產業屬性被確認以來,產業發展成為業界探討的熱點課題。由於傳媒產品的政治、意識形態和公共物品的特殊性,中國的傳媒產業與事業發展的關係便成為爭論的焦點。一種觀點認為,產業發展勢必影響媒介內容,結果導致失去輿論控製和社會控製;另一種觀點認為,傳媒產業如果不強大,事業發展就是一句空話。這兩個觀點如同一枚硬幣的兩麵在考驗著中國的傳媒發展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