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產業結構升級
“升級”的本義是從低的等級升到較高的等級。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產業結構升級也被稱為“產業結構高級化或高度化”。關於產業結構升級的內涵,主要有三類不同的理解:一是強調結構狀態的提升。“產業結構從低水平狀態向高水平狀態的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二是強調結構形態的變化。“產業結構不斷從低級形態向高級形態轉變的過程或趨勢”,“所謂產業結構升級是指產業結構從技術層次低的結構形態轉向技術層次高的結構形態,從生產率低的產業占主體轉向生產率高的產業占主體的結構形態”;三是強調結構水平的提高。“產業結構從低水平向高水平的發展過程”。仔細分析這三類定義,“狀態”說和“水平說”強調量變,“形態說”強調質變。產業結構升級是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應該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產業結構的關聯方式很多,不同的關聯方式表現為不同的結構形態。隨著結構形態的不斷演變也就實現了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因此,我們同意把產業結構升級看成是結構形態從低級向高級的躍升。
產業結構升級常常混同於產業升級。其實,產業升級和產業結構升級是不同的。產業升級的主體是單個產業,產業結構升級的主體是產業結構。產業升級的內涵是指單個產業形成、發展和衰退的過程。產業結構升級是指產業結構中的各產業的地位、關係向更高級、更協調的方向轉變的過程。
產業結構的變動,其實質是生產要素在產業部門間的流動。產業結構升級的主要特征:一是指產業的高附加值和高技術化,即在產業中普遍應用高新技術,增加產品的附加值;二是產業高集約化,即產業組織合理化,有較高的規模經濟和範圍經濟效益;三是產業高加工度化,即加工深度高。其主要內容包括:產值結構高級化;資產結構高級化;技術結構高級化;勞動力結構高級化。
第二節 規模經濟與範圍經濟理論
一、規模經濟與範圍經濟的概念
規模經濟是指當生產或經銷單一產品的單一經營單位所增加的規模減少了生產或經銷的單位成本時而導致的經濟。
產業經濟學家一般以邊際成本和平均成本的關係來區別規模經濟和規模不經濟:如果邊際成本小於平均成本,則存在規模經濟;反之,若邊際成本大於平均成本,則存在規模不經濟。考慮新古典齊次生產函數X=f(L,k),在每種生產要素均以乘數λ倍增長,則λkX=f(λL,λk),k為方程的齊次指數,k>;1時規模收益遞增。該定義雖然側重於從技術角度來考察規模經濟和規模不經濟。
與規模經濟相關的一個概念是規模收益:在產出比例和投入比例均保持不變時,由一定的投入向量所生產的單一或複合產量f(x)和由向量λx(λ>;1)所生產的產量f(λx)進行比較。如果f(λx)大於(小於或等於)λf(x),則規模收益遞增(遞減或不變)。有時,人們使用規模經濟(或規模不經濟)來表示規模收益遞增(或遞減)。如果f是一個嚴格凹函數,且f(0)≥0,或者,如果f是小於一次的齊次函數,那麼,總是存在著規模收益遞減。而齊次指數k>;1則是規模收益遞增的充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