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表現如下:第一,知識、經驗的共享。傳媒業雖然種類有報紙、廣播、電視等媒體,但基本運作模式是一致的,基本活動都是精神產品的生產和廣告經營。所以,在生產、銷售、管理等日常運作許多方麵的知識、經驗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共享。第二,投入要素可以多重開發利用。傳媒集團的運作中,許多資源有多重利用價值。以信息為例,一條信息可以多重開發,比如一條新聞素材,在內容定位不同的報紙上,可以從各自不同的角度進行報道,從而可以使該信息增值;針對跨媒體集團,由於各媒體物理技術特性不同更是可以多次利用。如一條新聞素材在報紙上可以呈現為文字消息,在電視上可以呈現為圖像新聞,在雜誌上可以深層挖掘成為深度報道等等,從而實現其增值。第三,品牌資源共享。在組建集團的過程中,某個強勢媒體的品牌資源完全可被其他相對弱勢的媒體利用,實現整個集團的無形資產增值。第四,可以提供各媒體廣告資源組合而成的廣告套餐。各媒體由於受眾定位的不同,使它們的廣告資源同樣有不同的廣告覆蓋,所以,如果各媒體的廣告資源組合成“廣告套餐”,則可以增加廣告覆蓋麵,這樣對廣告主有較大的吸引力,從另一個角度講也是降低了廣告資源的銷售成本。
與此同時,範圍經濟由於也是因規模擴大所導致的,還體現為:首先,降低采購成本。如報業集團,一家集團內部有許多家獨立運作的報紙,此時集團各報社可以聯合采購新聞紙等原材料,由於采購數量的增加提高了討價還價的能力,可以獲得較高的折扣;同時,一次性運輸比原來各家報社自己運輸要降低成本。采購辦公用品等其他物資也是如此。其次,降低銷售成本。最顯著的如報紙可以利用同一個發行係統發行所有報紙,從而節省原來每家報紙都自己組建發行係統的費用,由此降低了銷售成本;在跨媒體集團中,同樣的銷售網絡可以流通多種媒體內容產品,如報紙、書籍、音像製品等。另外,降低融資成本、管理成本,技術開發規模效應等與前述單一媒體組織的經營規模經濟原理是一樣的。
第三節 主導產業理論
在產業結構演變的過程中,總存在著帶頭的先導性產業部門,即主導產業,其發展具有較強前向聯係或後向聯係。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增長的過程,其實就是主導產業部門綜合體係不斷更替的過程。主導部門的增長及其所帶動的其他部門的增長,構成了整個經濟增長的主旋律。主導產業的發展水平,以及與其相伴的技術進步水平是決定一國或一個地區經濟增長質量的根本因素,也是其產業結構高級化的重要標誌。
一、主導產業的概念
美國經濟學家羅斯托給主導產業下的定義是:能夠依靠科技進步或創新獲得新的生產函數,能夠通過快於其他產業的“不合比例增長”的作用,有效地帶動其他相關產業快速發展的產業和產業群。作為主導產業應具有以下特性:一是依靠科技進步,獲得新生產函數;二是形成高速增長的增長率;三是具有較強的擴散效應,對其他產業乃至所有產業的增長起著決定性的影響。上述三個特性反映了主導產業的素質和特有的作用,它們是有機整體,缺一就不成為主導產業。尤其是擴散效應,是與其他產業相區別的最重要的特性和標誌。
由於都是按照產業的戰略地位進行分類,都是戰略地位較重要的產業,主導產業的概念有時常與其他一些含義類似的概念相混淆。如基礎產業、支柱產業、先行產業等,其實它們有著很大的區別。
基礎產業與主導產業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但由於都是從以產業在國民經濟產業結構體係中所占戰略地位的產業分類中派生出來的概念,二者在內涵上又有一些相似之處,在外延上也存在交叉。基礎產業和主導產業都屬於先行產業,都屬於在產業結構體係中因關係到國民經濟發展而必須優先發展的產業。基礎產業處於產業價值鏈的起點,直接決定著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水平和效益。基礎產業本身的特性決定了它表現自己基礎地位的方式主要通過在自身得不到合理發展時對其他產業的製約作用。主導產業的重要性則體現在它的主體性和產業關聯性,一旦主導產業得到很好的發展,其關聯作用會帶動一大批相關產業隨之興旺。在特定情況下,某些基礎產業可能符合主導產業的所有特征,從而有可能充當主導產業的角色。
支柱產業是指在產業結構體係的總產出中占較大比例的產業。在支柱產業的發展過程中,由於它常常表現出主導產業的某些特征,經常會被人們與主導產業混淆。由於主導產業往往具有高增長率的特性,其增長率一般會大大超出國民經濟平均的增長率,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之後,有極大的可能成長為當時當地的支柱產業。因此,在某些情況下,一些國家或地區的主導產業就是其支柱產業。有人幹脆把支柱產業和主導產業合二為一。實際上,主導產業的高增長率特性隻是提供了其成長為支柱產業的可能性,並不意味著主導產業必然會成為支柱產業。有些支柱產業是由主導產業逐步發展而來的,但並不是所有的支柱產業最初都是主導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