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電視傳輸渠道產業化主要是有線電視傳輸網絡。地麵無線傳輸網絡由於具有公共產品的特性,一直屬於公共事業部分。另外,我國由於沒有發展直播衛星業務,所以衛星傳輸也一直附屬於有線電視網絡,也就是說名義上的衛星電視最後環節都要經過有線電視傳輸係統才能進入電視家庭。有線電視傳輸網絡是從1964年共用天線係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到20世紀90年代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有線網從各自獨立分散的小網絡,向以部、省、地市(縣)為中心的部級幹線、省級幹線和城域聯網發展;從單一的以傳輸廣播電視為主,逐步向在網絡中傳播廣播電視信息、計算機信息和數據信息等多種綜合業務信息為主;網絡傳輸媒介也從原來的以電纜為主,逐步發展為空間以衛星傳輸、地麵以光纜為主幹線的SDH、HFC係統為主,輔之以MMDS、AML等微波傳輸手段。到1999年底,經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批準的有線電視台近1 300座;各類有線電視係統4 000多個,有線電視網絡的總長度超過了300萬公裏,其中光纜網總長度達到26萬公裏。近2 000個縣建設了有線電視網絡。有線電視全行業擁有資產2 000億元,用戶數超過8 000萬,並以每年500萬的速度增長。對於有線電視網絡的快速發展,國家意圖對其進行產業化改造。1999年國務院辦公廳82號文明確提出“建立企業化的廣播電視網絡傳輸公司”,這是一直走公益型道路的有線電視向產業化方向發展的重大轉變。
2000年,我國有線電視從原來台網混合的建製中剝離出來,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經濟實體。到2000年底,河北、福建、北京、陝西、青海、廣東、吉林、重慶、廣西、安徽等省級傳輸網絡公司已經建成並開始運營,其主要任務是在確保廣播電視節目安全傳輸的前提下,積極開展網絡增值業務,如數據廣播、視頻點播、股市信息、市場行情、遠程教育、遠程醫療等。
電影產業的起步是從院線改革開始的。1992年,中國電影從改革發行環節入手,打破了統購統銷的全國計劃生產和發行模式,引入了市場機製和競爭機製,從中影公司獨家發行國產片變為各電影製片廠都擁有發行權,還國有製片單位以自主發行權。為徹底改變電影按行政區劃計劃供片模式,變單一的多層次發行為以院線為主的一級發行,在部分省市實行競爭發行,鼓勵有實力的院線進行跨省經營。上個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國電影票房最高達到了近24億元人民幣。
2001年底,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和文化部聯合下發《關於改革電影發行放映機製的實施細則》,以院線製推進為核心的電影發行放映機製改革進入一個嶄新階段。截至2002年底,全國共建立了35條院線,加入院線影院數1 023座,銀幕數1 843塊,其中790家影院安裝了計算機售票係統。新改建的多廳電影院成為我國票房強勁的增長點,2002年排名前34家電影院,即創造票房3.6億元,占全國總票房的40%。產業化運作的電影《英雄》票房超過了2.5億元,占2002年全國總票房的25%。
四、內容產業的雛形
傳媒的特點使人們幾乎永不滿足地要求有趣的內容,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傳媒產業始終以“內容為王”。廣告經濟的興起和傳輸渠道的產業化、市場化成了傳媒內容生產的推動力。
1978年之後,中國出版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1978—1985年間,圖書出版業在需求的拉動下呈井噴式、超常規增長狀態。圖書總印數和總印張數年環比增長率持續保持在10%左右,最高年份甚至超過16%。短短八年中,我國圖書出版總印數翻了一番,相當於1949—1977年28年間圖書出版增長的總額。1985與1977年相比,圖書的種類、總印張、總印數這三個指標分別增長了254%、140%和102%。1986年後,中國圖書市場的性質由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中國圖書出版業進入調整徘徊期。1986年,圖書出版總量猛跌,總印數和總印張數分別比1985年下降了22.08%和22.03%。之後一直到1993年,圖書出版總量始終沒有超過1985年的最高點。1994年圖書出版總印數達到297.16億印張,首次超過了1985年的282.75億印張,但圖書出版總印數60.08億冊(張)仍低於1985年的66.73億冊(張),中國出版業發展速度放緩。1995年後,中國出版業出現又一輪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