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大眾傳播功能的普遍性認識其實是撇開了傳媒製度和國情的差別。不同的媒介製度、不同的國家,包括同一國家在不同發展階段,大眾傳播功能的發揮也有很大的差異。社會主義國家在革命年代,“報紙不僅是集體的宣傳員和集體的鼓動員,而且是集體的組織者。”毛澤東把報紙的作用概括為“組織、鼓舞、激勵、批判、推動”五大作用。改革開放之後,為了動員全國人民投入到經濟建設中去,傳媒務必營造一個有利於穩定局麵的輿論環境,“新聞宣傳要做到有利於穩定,有利於鼓勁,隻能幫忙,不能添亂。”江澤民在主政時期強調傳媒必須“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就是“要有利於國家統一、民族團結、人民心情舒暢、社會政治穩定的輿論”。在新聞實踐中,傳媒為了做到“鼓舞”和“正確”,堅持正麵報道為主的方針,報道生活中湧現出來的典型事跡和典型人物。胡錦濤主政時期延續了中國新聞事業的傳統,他多次重申“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重要性。由此來看,大眾傳播的基本功能“環境監測”在中國的新聞實踐中是被忽視的,或者至少沒有視為主要的功能。
除了傳媒行政上或者黨內紀律的要求外,傳媒主要發揮“鼓勁”的功能跟自身的財源有很大關係。2008年9月,首個曝光三鹿“毒奶粉”的記者對於當今媒體的生存狀態深有感觸,“對於今日的媒體來說,他們要政治家辦報,更要企業化經營。
沒有比報社的老總來說更難做的領導了,所有的人都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更難為他們的是,手下還有一大堆人等著他拉廣告來養活。”在這種情況下,傳媒的環境監測將帶來自身生存還是死亡的選擇代價。
隨著中國現代化的推進,各種社會問題和矛盾開始凸現出來,各種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群體性事件,還有發展帶來的環境汙染問題等等,這些問題和矛盾對人們的生存和生活環境帶來了挑戰。如果延續此前傳媒的“鼓勁”功能,這些問題和矛盾有可能被媒體掩蓋,2003年北京發生的“SARS”事件的媒體行為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實際上,傳媒堅持“鼓勁”的功能有一個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公眾對社會和政府缺乏信心。隨著奧運會在北京的成功召開以及中國在航天科技領域的突飛猛進,更重要的是中國綜合國力在顯著增強,人們的生活水平也顯著提高,這一切顯然增強了人們的民族自豪感,信心缺乏的問題正逐步得到解決,也就是說,傳媒“鼓勁”功能的前提正在逐漸消失,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傳媒執行的主要功能開始了轉型。其中傳媒發揮“環境監測”的主要功能開始顯現。
如果財源問題不能得到最終解決,傳媒“環境監測功能”最終也實現不了。首先,傳媒產業結構升級將帶來傳媒產業規模的擴大。傳媒企業實力的增強意味著傳媒不依賴某一種財源,不僅僅看廣告商的臉色。其次,傳媒產業結構升級意味著傳媒將提供更能滿足受眾的市場需要,在當前新的時期,環境安全的需要和精神文化的需要是人們的主要需求。因此,沒有傳媒產業結構的升級,傳媒功能的轉型將麵臨困難。
第四節 中國傳媒產業結構升級的現實條件
一、傳媒產業具備良好的經濟基礎
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中國傳媒產業具備了較好的經濟基礎。1979年以前,中國傳媒業年廣告收入僅有1 500萬元,如今,這個收入達到1 741億元,其中電視、廣播、報紙、雜誌等傳統媒體的廣告收入為860億元。廣告公司從以前全國不到10家,發展到現在有各類廣告經營單位7.07萬家。今天,中國已成為全球排名前五的廣告大國。自1978到2007年底,我國出版社從105家發展到578家,期刊從930種增加到9 468種,圖書產品從.5萬種增加到24.8萬種,印數從3.5億冊增加到62.93億冊。作為傳媒產業重要組成部分的新媒體,雖然從零起步,但增長勢頭迅猛,規模超常規發展,2006年移動媒體總收入達到888億元,網絡媒體總收入為252億元。到2007年,在整個傳媒產業中,新媒體比重已上升到28%,而傳統媒體則下降到近72%。2007年,我國傳媒產業總產值已達到4 811億元。這表明,中國已經成為位居世界前列的傳媒大國。
在良好的發展基礎之上,中國傳媒產業呈現規模化趨勢。1996年,中國首家傳媒集團——廣州日報報業集團宣告成立。這意味著中國傳媒產業開始了做大做強的新曆程。此後短短幾年內,中國先後建立了近100家傳媒集團,分屬報業係統、出版係統、期刊係統和廣電係統。雖然大多數傳媒集團是在行業內發展,但也有少數傳媒集團是跨行業經營的,如牡丹江傳媒集團就是集報紙、廣播、電視、期刊、網絡等於一身的。組建傳媒集團,有利於盤活存量,優化資源配置,發揮增倍效應。傳媒集團的成立,提高了自身的整體實力和競爭能力,從而也拓寬了傳媒集團的視野,促使傳媒集團創造一些新的發展路數、新的發展模式。例如,中央級大報光明日報報業集團和廣東的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北聯合創辦了跨地區的《新京報》。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與北京青年報、廣州日報聯手,共同投資推出麵向全國的《第一財經日報》,上海解放日報報業集團與成都傳媒集團東西合作,創辦《每日經濟新聞》。重慶日報報業集團與陝西日報合作,在西安創辦《當代女報》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