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市場需求:品質在提升
隨著傳媒受眾收入差距的拉大,傳媒受眾消費需求的層次將更加明顯。傳媒受眾需求將分為高、中、低三個層次。高收入階層(年收入在30 000元以上)傳媒受眾的消費主要集中在新型的高端媒體、報紙、書籍等。中收入階層(年收入在8 000— 30 000元之間)傳媒受眾的消費主要集中在電視、報紙、書籍等。低收入階層(年收入在8 000元以下)傳媒受眾的消費主要集中在電視、廣播、報紙等。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07年經濟數據,2006年,中國城鄉居民收入實現快速增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 786元,比上年增長17.2%,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2.2%;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 140元,比上年增長15.4%,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5%。最近三年,由於全麵小康社會建設提速和一係列支農惠民政策的落實到位,中國農村居民收入正加速上行,城鄉居民收入增幅的差距呈逐步縮小之勢,已經由2005年的3.4個百分點、2006年的3個百分點,減至2007年的2.7個百分點。中國農民的日子越來越好,中國百姓的腰包越來越鼓。
縱觀2007年各地區城鄉居民收入數據,亮點頻現,成績喜人。前三季度,上海、浙江、北京三地的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現金收入位居前三甲,分別是8 916.2元、8 213.9元和7 814.2元。其中,工資性收入上海最高,人均6 336.2元,是全國平均水平的5.56倍;家庭經營收入浙江最高,人均3 95.8元,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05倍;財產性收入北京最高,人均680.7元,是全國平均水平的8.15倍;轉移性收入上海最高,人均1 169.7元,是全國平均水平的6.8倍。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前五位的是上海(17 831元)、北京(16 553元)、浙江(15 881元)、廣東(13 405元)和江蘇(12 412元),分別為全國平均水平的.72倍、.6倍、.53倍、.3倍和。2倍。
居民收入的增長為傳媒產業培養了新的市場需求。新的市場需求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年輕人迅速逃離傳統媒體轉向使用新媒體。2005年,中央電視台經濟頻道推出一套真人秀節目《實習生》,收視率不如人意,而在製片人會上公布觀眾結構分析時,卻滿座轟然。這個節目在策劃時其定位毫無疑問指向就業、創業中的年輕人,然而實際的收視居然以中老年人居多。類似的反諷,據說在新聞頻道的收視分析中,也屢見不鮮。傳統電視市場漸近飽和,電視低端化和老齡化的趨勢明顯。根據CTR市場研究的調查,2007年,電視媒體分區域來看,一線城市的日到達率已超過95%,提升空間日益狹小,2007年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的日到達率不增反降,一線城市的電視觀眾悄然流失,三線城市的增幅與總體增幅持平;分年齡來看,年齡越大電視日到達率越高,15—44歲人群的日到達率下降,45歲及以上人群的日到達率上升,消費旺盛的青年受眾在流失。
報業也是如此,數據顯示,2006與2001年比較,全國城市報紙讀者的日到達率從70.6%下降到65.4%,5年間下降了2.4%,這意味著報紙讀者規模減少了5.2%。如果從讀者結構看規模的變化,下降的趨勢特征非常顯著。男性讀者的日到達率下降了8.3%,女性讀者下降了2.4%;15—24歲讀者下降了14.9%,25—
34歲讀者下降了12.9%;在不同學曆讀者中,大學及以上學曆讀者減少了13.2%;在收入方麵,個人月收入3 000元以上讀者下降了14.3%,家庭月收入4 000元以上的下降13.8%。這些數據表明,男性讀者、年輕讀者、高學曆讀者、高收入讀者離開報紙的速度有加快的趨勢。
年輕受眾、高收入受眾離開傳統媒介實際上並不意味他們不再使用媒介,而是他們找到了新的替代品——新媒體,這也是近年來中國新媒體發展迅速的一個重要原因。2008年,中國有線電視數字化整體轉換的城市已經超過100個,其中有33個城市已經完成了全市有線電視用戶的數字化整體轉換。根據易觀國際調查顯示,2008年中國有線數字電視用戶累計達到4 450萬戶,2011年中國有線數字電視用戶數將達到.1億。數字化轉換之後的數字電視用戶可以滿足對象化和專業化的節目需求,這就是數字付費電視。另外,數字電視實際上也成了一個多媒體終端,互聯網的功能也可以通過數字電視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