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中國傳媒產業結構升級的動因(4)(1 / 3)

不僅僅是廣電傳媒,實際上,整個傳媒產業都感到了國有大中型企業公司化改製後的壓力。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特別是1999年中共十五屆四中全會,進一步明確公司製改製的要求,國有大中型企業的公司化改革真正進入了按照國際通行規範建立現代公司的階段。1999年以後的國有大中型企業的公司化改製實現了政企職責分離,壟斷性企業被改組為競爭性企業。經過資產重組,原來的國有大型企業陸續在國內外證券市場上市。國有企業的改革顯然取得了成效。首先是國有企業資產規模擴大,資產持續向基礎行業和支柱行業集中。

2003年底,全國國有企業資產總額2.3萬億元,比1998年增加6.6萬億元,年均增長26.4%。在國有企業總體資產規模擴張中,國民經濟基礎產業和支柱產業的資產實力得到加強:2003年底全國國有企業分布在基礎性行業的資產達到1.4萬億元,占全部國有企業資產總額的53.5%,該比重比1998年的33.6%增加了近20個百分點;分布在煤炭、石油石化、冶金、電力、郵電通信等五大行業的資產為7.1萬億元,占全部資產總額的33.3%,比1998年的27.3%提高了6個百分點。其次,國有企業經濟效益持續大幅增長,國有資產總量穩步增加。自1999年國有企業經濟效益止跌回升後,到2003年已經連續四年創曆史最好水平,其中:2003年全國國有企業實現利潤總額達到4 95.2億元,1998—2003年間國有企業實現利潤年均遞增44.2%。國有企業經濟效益的持續快速增長,確保了國有企業國有資產總量的穩步增加。

2003年全國國有企業國有資產總量共計70 457.2億元,1998—2003年的五年間年均遞增8%。同一時期,中國傳媒業盡管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市場機製在媒介配置中的作用也不斷增強,但相較國有大中型企業的效益而言,傳媒行業的資產利潤率遠遠落在後麵。電影行業一直處於低迷狀態,報紙、期刊、廣播電視和圖書出版四大媒介的資產利潤率僅僅為3%左右。其中,廣播電視業資源配置效率最低,2001年僅有3.27%,遠低於一般銀行貸款利率。

三、政府推動傳媒產業做大做強

以世界傳媒大國為參照,中國感覺到了自身傳媒產業既小又弱的現實。以中央電視台為例,中央電視台每年的廣告收入占全國電視廣告收入的三分之一,其品牌價值在《世界品牌500強》排名中位列第341名,遠遠落後於美國有線電視網(CNN)、迪斯尼公司、家庭影院(HBO)、探索頻道(DISCOVERY)、維亞康姆娛樂公司(VIACOM)、新聞集團、時代華納集團等。從品牌價值比較而言,迪斯尼公司的品牌價值為336億美元,約為中央電視台的4.4倍。就收入而言,中央電視台作為國內最大的媒體集團,一年收入隻有15.6億美元,與時代華納相比有29倍的差距。中國的傳媒經濟實力相當於美國的6.45%,日本的傳媒經濟是我國的4倍,印度的傳媒經濟是我國的3.5倍。實力上的弱小導致國際傳播上的影響力不強。

據介紹,發達國家占全球信息發布總數約76%以上,中國所發布的信息占總數的比例相當少。在互聯網上中文消息隻占所有消息的4%,其中還包括新加坡等使用中文的國家和地區。文化作品上,我們和美國也有相當的逆差,中美兩國的輸出輸入比例大概是1∶14。目前,西方媒體壟斷著世界新聞傳播的近90%,美國等西方媒體發布的信息量是世界其他國家發布信息量的100倍。中國的國際傳播實力僅相當於美國的14.43%。

國際輿論戰中的被動刺激了傳媒產業決心做大做強。“中國威脅論”、“中國能養活自己嗎”、“法輪功”和“藏獨”等事件,中國傳媒在國際傳播中明顯處於劣勢。中國政府明確提出傳媒業改革和發展的目標:“以結構調整為主線,進一步壯大實力、增強活力、提高競爭力”。這個目標概括起來就是“做大做強”。怎樣做大做強?中國傳媒產業做強做大的兩個借鑒經驗就是國內經濟領域改革的成功以及國外傳媒產業發展的有益做法。國內經濟領域改革經曆了從增量改革到整體推進,中國采取增量改革戰略,為的是減少阻力,積蓄改革力量,縮短改革進程,最終目的還是建立統一的市場經濟體係。增量改革在非國有部門取得了成功,當非國有經濟已經能夠為整個改革提供支撐點的時候,改革戰略重點轉移到國有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