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市場供給因素與中國傳媒產業結構升級(1)(1 / 3)

第一節 影響傳媒產業結構升級的市場供給因素

產業結構升級是各種複雜因素影響的結果。從本質上講,產業結構升級的過程其實就是工業化的過程,發展經濟學把影響工業演進中的因素區分為發動因素和限製因素。其中,發動因素包括企業創新管理才能及生產技術;限製因素包括資源及人口。至於製度因素,則既是發動因素,又是限製因素。在開放經濟條件下,產業政策、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等是影響一國產業結構升級的主要因素。自然資源盡管對傳媒產業結構也有影響,但是,傳媒更多的是精神層麵的內容創作,不像別的產業那樣對自然條件要求嚴格。總的來看,傳媒產業結構的形成和升級是市場推動的結果。市場供給因素包括技術進步、資金供給和人力資源等因素。

技術進步。技術進步是推動產業結構變化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生產技術包括發明及創新。創新的意義是指發明的應用。在理論上,每一個生產單位的生產技術資料都可用一種連接生產要素數量的函數表現出來,這種函數我們稱之為“生產函數”。

技術進步提供了新的生產工具、新的生產工藝和新的材料,提高了人力資源和物資資源投入的質量,大幅度提高了勞動生產率;降低生產供給有關資源的消耗水平,從而導致現有生產的相對成本下降。由於各產業部門技術進步的速度是不同的,因而在產業部門間出現了生產率上升不均等增長現象。另一方麵,新的產品生產,形成新興產業。相對成本低的產業,具有更高的競爭能力,吸引資源向該產業部門流動,使其規模迅速擴大。新興產業部門由於自身潛力或在幼稚時期得到政府扶持,在市場上贏得一席之地,從而推動產業結構升級。

技術進步是推動傳媒產業結構升級的杠杆。技術進步對傳媒產業結構升級的作用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麵:一是技術進步不斷開拓新的生產技術和形成新產業。

隨著技術進步以及社會分工和專業化的發展,在原有產業中分解出新的產業。同時,將科技成果用於更新改造生產技術和工藝設備,進而形成相應的新產業。在技術進步推動下產生的新產業,往往是一個產業群。如因為數字技術的革新形成的新媒體產業。二是技術進步推動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用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新產品取代老技術、老設備、老工藝、老產品,使各種傳統產業逐步轉移到新的技術基礎上。如廣播電視傳輸的數字化就是在原來模擬技術的基礎上的改造。地麵無線、有線電視網絡和衛星的數字化催生了數字廣播、數字電視產業。三是技術進步推動產業結構的更新換代。各個產業之間的技術進步是不平衡的,因科學技術突破而產生的新興產業,往往有較高的生產效率,迅速發展壯大,而那些技術沒有重大突破的傳統產業會出現衰落,甚至被其他產業所取代。於是,產業結構發生結構性的變化,實現產業結構的升級。廣播電視技術的進步使得報紙產業失去原來的主導地位,新興的互聯網產業在短短的十多年時間便對傳統傳媒產業形成了衝擊。

資金供給。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是一國經濟發展的關鍵動力和標誌。實現產業結構升級有賴於規模巨大資金的支持。資金供給通常有三個途徑:一是政府財政;二是以社會公眾為主體的資本市場;三是國際資本。貨幣資金既是企業經營的第一推動力和持續推動力,也是產業形成與發展的第一推動力和持續推動力。

資金供應對產業結構變動的影響,一方麵包括資金的充裕程度對產業結構的影響,另一方麵包括資金在不同產業部門的投向對產業結構的影響。前者是從資金總量方麵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影響,後者是從資金投向方麵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影響。

來自銀行和儲蓄機構的短期貸款,一般用來滿足傳媒公司的企業經營需要。

世界範圍的主要傳媒公司是從股票市場而不是從風險投資公司那裏尋求資金支持。在發達國家中,幾乎每一家大型傳媒公司現在都在一個或多個股票市場中上市交易。盡管廣播公司和電影公司在20世紀中期已經進入股市,但是報業公司進入股市卻是慢騰騰的,大多數報業公司直到20世紀60年代以後才開始進入股市。隨著世界各地越來越多的傳媒公司為了獲取資本進入股票市場,他們獲得了資源來改善其產品內容和產品形式,升級設備和裝備,開拓新的業務,開發新的傳媒產品。他們獲得的資本還幫助公司擴張,收購其他公司,創建更大的傳媒公司或大型聯合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