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資源作為一種經濟資源,它既具有資本屬性,首先,人力資源是投資的產物。其素質高低完全取決於投資的多少。任何人從事體力或智力勞動的能力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必須依靠財富和時間的投入,讓其成長身體,接受教育培訓。其次,人力資源也是在一定時期內可能源源不斷帶來收益的資源,它一旦形成,就能夠在適當的時期內為投資者帶來收益。這種收益可能是貨幣收益,也可能是非貨幣收益。最後,人力資源在使用過程中也會出現有形磨損和無形磨損,如勞動者滋生的衰老就是有形磨損,勞動者知識技能的老化就是無形磨損。
但是,人力資源又是特殊的資本性資源,具有不同於其他資本的重要特征,即它是一種具有主觀能動性的資源。這種主觀能動性及其作用是任何物質資源所不能替代的。正是由於人力資源的這種本質特征,決定了其成本和收益都比較複雜,與物質資源的成本和收益有較大差別。而且,物質資本在使用過程中會發生不可逆轉的有形和無形損耗,逐漸降低其使用價值;人力資源雖然也有損耗,但是可以通過消費來進行勞動能力的再生產,並且在一定時期內其使用價值是遞增的,因為在使用過程中其工作經驗不斷豐富,勞動能力不斷提高,這同時也是一個人力資本的投資過程。
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人們逐漸認識到,社會經濟活動中的一切競爭,歸根到底是人力資源特別是人才的競爭。經濟增長的源泉和動力,應歸結為人力資本內在的積累與增長。199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盧卡斯指出,現實經濟是以不完全競爭為條件的,因而規模收益由於人力資本的積累而遞增。產業化的人力資本不僅能使自身的收益遞增,而且還可以使其他投入要素的收益遞增(即水平效應),從而使經濟增長動態化、長期化。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各國間人力資本稟賦的差異通過國際貿易可能得到強化,並形成專業化生產,從而更有助於人力資本稟賦較富裕的國家的經濟增長。英國經濟學家哈比森曾指出:“人力資源是國民財富的最終基礎。資本和資源是被動的生產要素,人是積累資本,開發自然資源,建立社會、經濟和政治並推動國家向前發展的主動力量。”
二、中國傳媒人才資源的現狀
傳媒業與其他產業部門最大的不同,是傳媒業的價值創造來自於人的智慧和知識積累,來自於人的創造力。無論是傳媒單位的事業目標還是市場目標,都依賴於它生產的傳媒產品,而產品質量主要仰賴於人的智慧和知識。過去,我國傳媒業一直被列入事業單位序列實施行政管理,從資金來源、組織結構、人事製度、職務種類到人員素質要求與企業差異都比較大。在傳媒單位走向市場化的過程中,作為傳媒生產要素之一的人力資源的市場配置越發顯得重要,沒有一個打破身份界限、學曆界限、資格界限自由流動的人力資源市場,就沒有真正的現代傳媒業。現有傳媒單位人力資源市場問題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第一,傳媒人力資源結構不合理。雖然傳媒業是一個知識密集、人才密集的行業,在傳媒業核心產品生產線上的員工基本都受過大學本科以上的高等教育,這是除IT等少數行業外任何行業都難以企求的。但是,傳媒業的人力資源結構卻存在著很大的缺陷。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麵:一是既懂傳媒又懂經營的職業傳媒經理人很少。現在的傳媒業已經從過去可以靠一篇文章名動天下的時代發展到不僅是內容為王更需要整體營銷傳媒的時代,它需要追求自己的市場目標,而這僅靠內容是無法達到的。過去傳媒業市場化和開放程度不高,真正受過市場經濟洗禮的人很少。而在企業界,盡管有很多能把握市場經營的高手,但他們卻不了解傳媒業的特殊性和傳統習性,進來後往往水土不服,最後丟盔棄甲者不少。二是真正的能統籌內容製作的高手不多。盡管能采寫編輯漂亮而且有深度文章的記者編輯不少,能編一張報紙、一份期刊的人也不少,但能把它們很好地組織成一份受市場歡迎的報紙或期刊的人卻不多,電視媒體更是如此。真正的內容高手實際上屈指可數。三是傳媒業人力資源的年齡結構、學曆、知識結構不合理。盡管近年創辦的一些市場化程度較高的新媒體在這些方麵有了很大改觀,但總體上在傳統媒體尤其是黨報中問題依然嚴重。一些曾經久享盛名的報紙骨幹隊伍嚴重老化,思想觀念陳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