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市場供給因素與中國傳媒產業結構升級(5)(1 / 2)

第二,傳媒資本運營可以盤活傳媒資產。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傳媒已經積累起一定規模的資產。中國廣播電影電視集團資產總值已達到200多億元,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資產總值達到150多億元,一般省級的傳媒集團資產規模也在十幾億元甚至幾十億元左右。這些資產一部分是傳媒集團核心資產業務所必需的資產,另一部分被非核心業務占用。核心業務是傳媒集團創造利潤的主要源泉,非核心業務在傳媒集團經營收入和利潤中隻占有很小的比重。這使傳媒集團資產結構表現出以下特點:優質的經營性資產減少,而大部分資產運作效率不高。另外,傳媒跟別的行業不一樣主要表現在其無形資產十分巨大。按照公司法規定,公司上市無形資產可占總資產20%。因此,通過資本運營能夠將傳媒集團創造利潤的主營業務同非主營業務的資產有效結合起來,盤活不良資產,從整體上提升集團資產的運作效率。其次,通過資本運營不但能夠募集大量資金,而且還可以使集團的資產迅速增值。此外,通過資本運營還可以把集團重要的無形資產變成有形的資源。

第三,傳媒資本運營可以促使傳媒產業的整合。中國傳媒產業由於地區壁壘和行業壁壘非常分散。中國傳媒產業要想做強做大必須整合,而這種整合靠單個傳媒自身的生產積累很難完成。因此,上市、進入資本市場,借助資本的力量進行整合,必然是大勢所趨。通過產業整合,消除市場壁壘,衝破條塊分割、條條分割的困局,傳媒集團才能整合為上下遊貫通、跨媒體、跨區域的綜合性大型企業,形成大媒介、大文化的市場和產業。當然,通過資本市場來進行整合,就必然是一種市場行為而不是行政行為。行政行為往往帶來同質相加,而通過資本運作完成的市場整合則能夠做大做強。

傳媒產業早在2002年就被中國證監會確定為上市公司13個基本門類之一。

一些傳媒企業在資本運營方麵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如東方明珠、中視傳媒、電廣傳媒、歌華有線、博瑞傳媒、中青傳媒、出版傳媒、時代傳媒等上市公司。在這些上市公司中,特別值得指出的是出版傳媒。2007年12月,被譽為“中國出版第一股”的遼寧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成為國內首家將編輯業務和經營業務捆綁後整體上市的出版集團公司。出版傳媒的上市意味著傳媒資本運營的政策管製開始突破。然而,此前的傳媒類上市公司的業務與傳媒的主要經營性業務關聯度並不高。所謂的“傳媒概念股”都離傳媒的本質核心業務差之千裏。

“東方明珠”的主要資產是旅遊觀光和信息傳輸。“中視傳媒”主營是無錫影視城,“賽迪傳媒”主要業務是影視製作和信息谘詢,“歌華有線”、“中信國安”、“聚友網絡”等都是以網絡傳輸為主。

以出版傳媒的上市為契機,傳媒領域的投融資體製改革開始穩步推進。在新聞出版總署所製定的改革“路線圖”中,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是:“深化投融資體製改革,支持符合條件的出版發行企業,通過上市融資或其他方式跨行業融資,培養我國出版傳媒行業的戰略投資者,整體提高出版傳媒業的跨國競爭能力,更好地維護國家文化安全。”

從宏觀的政策層麵來看,出版傳媒業投融資的政策性障礙被逐步攻克。為推進文化產業投融資,一係列的“國家行動”正在緊鑼密鼓地展開。一是推進有條件、有實力的出版發行企業上市融資,做大做強;二是選擇一批規模大、成長性強,國有或國有控股的企業重點扶持,優先推介上市;三是搭建麵向文化產業的投融資平台。比如,製定“文化產業投融資專項政策”。包括文化無形資產評估、質押辦法;文化企業貸款擔保、貼息;鼓勵金融機構對文化企業風險貸款等。比如,推動一批文化企業進入創業板和H股市場,開創文化企業新的融資渠道等。列席十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的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傑表示,媒體上市進程也正在進一步加快。我國現有49家報業集團,在完成經營性資產轉製改革後,逐漸地都要推向市場,采編資源等亦會納入上市範圍內。2009年有10多家集團正在進行準備工作。

從微觀的行業層麵來看,在加快培育出版領域戰略投資者方麵有新突破。一是推動出版發行企業進一步拓寬融資渠道,跟蹤了解四川新華文軒連鎖股份有限公司、遼寧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等上市企業經營管理狀況,有計劃地推動江蘇新華發行集團公司、安徽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安徽新華發行集團等有條件的出版發行企業上市融資,做強主業,做大市場。同時,要積極支持並推動大型國有企業對出版發行業進行戰略投資,變出版傳媒產業內部的存量重組為增量重組。目前國家開發銀行、保利公司等已聞風而動,主動找上門來,希望投資文化產業,此項動議已獲有關部門原則同意。二是鼓勵國有文化企業和資本兼並重組,支持做大做強。鼓勵和支持現有報業、出版、發行、印刷集團通過兼並、重組、收購和股份製改造,做大做強,使自身具有戰略投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