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一傳媒的集中化主要表現在報業。以美國為例,從1870年到1900年,麵向大眾發行的報紙從489家上升到1 967家。到1910年,美國日報數量已達到一個巔峰——2 600家。在之後的20年裏,有1 391家日報停刊或改為周報,另外362家與競爭對手合並。1900年,日報報團隻有8家,控製27種報紙,占報紙總數的.3%,發行量隻占10%。到1935年,報團發展到63個,控製了328種報紙,占報紙總數的17%,發行量占41%。到1985年,全國156個報業集團擁有1 186家日報,占日報總數的71%。1981—1995年這15年間,美國以報紙為主的印刷傳媒共發生970宗產權交易,總金額達482.96億美元。
由此可見,在美國的報業集中化過程中,“報團”的出現是一個顯著特征。報團,有時也稱為報係,是指擁有兩張以上的報紙,分別在不同地點經營而發展起來的報業公司。在曆史上,當一家報業公司的所有者有機會在某個城鎮附近購買或創辦一張互為補充的報紙時,報團便產生了。因此,大多數報團是地區性報團。報團朝著組織結構周密化、地理位置多樣化的方向發展就是在“二戰”前出現的一種新現象。報團這種現象在19世紀末始於美國主要出版巨頭,如斯克裏普斯公司(Scripps)、赫斯特(Hearst)以及普利策出版公司(Pulitzer),這些報業公司在19世紀末就開始創辦全國性報團。創辦報團的一個動因是報團能為其各個公司創造諸多利益。報團創造了購買商品供應量的經濟平衡,尤其是新聞紙供應量的經濟平衡,因為報團通常在購買較大數量的新聞紙時能獲得折扣。同時,報團也為獲得成本較低的資本提供了機會,因為大而穩定的公司借貸資本的利率較低,並且它們能比較容易靠地銷售股票和發行其他金融工具來增加資本。報團同樣也能通過創建廣告銷售網獲得利益,在廣告銷售網中,廣告商能有效並經常以優惠價格購買報團全部報紙的廣告篇幅。此外,報團還能以就業服務、會計服務、管理信息服務和培訓形式為報團報紙提供支持。
報業的集中化形成了報業市場的壟斷。到現在,在全美1 500家日報中有600—700家由25家大公司經營著,絕大部分屬於四家大的報業集團。甘尼特報團、奈特-裏德報團、時報-鏡報報團、道瓊斯公司等四家報團控製了美國的76%的報紙,這些報紙占總發行量的83%。2003年全國發行量最大的10家報紙,也全部為各報業集團所擁有。
由於頻率的有限性造成了進入壁壘減輕了競爭,因此廣播影視的集中化水平要低於報業。美國的廣播電視產業在80年代之後逐漸放鬆了管製。1992年之後,為了鼓勵廣播業通過合並創造規模經濟和效益,聯邦通訊委員會製定了新的規則,允許從業者在規模較大的市場上擁有四個電台,在較小的市場上擁有三個電台。
《1996年聯邦電信法》取消了對公司擁有電台、電視台數量的限製,而以一家公司的人口覆蓋率作為衡量標準,於是廣播電視業中擁有相當實力的公司紛紛購並中小公司,廣播電視的所有權也日益集中到一些大的公司手中。如今,美國廣播業廣告總收入的33%掌握在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等四家主要廣播公司手中。1998年,美國前25位的電視集團已經控製了美國商業電視台中的36%。全美1 202座商業電視台中,25家電視公司控製了432座。傳統的三大廣播公司再加上福克斯電視公司和帕克森傳播公司,覆蓋了美國的絕大部分人口。
在西方,傳媒產業結構的變化經曆了從單一媒體的壟斷性經營到多種媒體之間融合所形成的壟斷性經營的過程。由於報紙受到管製最少,並且報紙的發展曆史較長,報紙和雜誌經過了長期的競爭才達到集中,所以,單一傳媒產業結構的升級主要反映在報業和印刷出版業。隨著技術的進步,新媒體的出現,不同類型之間的競爭、融合造成了一些更大規模的跨媒體傳媒集團。跨國傳媒集團的出現是傳媒公司國內競爭向國外擴展的結果,這也反映了傳媒產業結構的深刻變化。